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961今日阅读:103今日分享:49

处暑怎样进行中医养生

《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8月23日,2015年的处暑来到。告别暑气,迎接秋凉,这个过渡阶段,白天气温仍高,日夜温差将逐渐增大,另外处暑节气预告秋燥时节也要到来,因此处暑养生依然不容忽视,那么中医是如何话处暑养生的呢?
方法/步骤
2

多睡一小时,早睡早起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的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处暑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除了继续保持早睡早起使睡眠充足的习惯外,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当人体的精气神皆内守于五脏,五脏安舒,则气血和调,以应对“秋乏”。中医药康博会中医顾问介绍了人体3大养生穴位——百会穴、太阳穴、风池穴,常按可缓解身体疲劳,提神解乏,休息时不妨试一试。

3

多食清热安神、滋阴润燥之物民间多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应当选择一些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蜂蜜、莲子、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此外,随着入秋渐渐干燥,人体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梨、冰糖、银耳、沙参、鸭等有养阴生津的功效,而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均可防止燥邪损伤,为秋季健康打好基础。大健康博览会营养专家提醒这些食物虽利于处暑养生,但也不能一次吃过量,可以少食多餐。

4

护肠养胃还要暖腹进入处暑,早晚温差开始变大,肠胃易受刺激,第3点提到的食疗养生除了可以应对节气更替外,也有护肠养胃的功效。另外处暑恰逢初秋,民间有“春捂秋冻”之说,意思是到了秋天的时候,人体的体温不太高,热往外走,必有寒交换进去,适当的秋冻有利于收敛阳气,但这也要以个人体质为考量。而且早晚较凉,人们可以增加一些衣物,以保护阳气。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上专家指出,大多数人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忽略了此时处暑养生应该注意防护的是腹部。夜寝时更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受凉。

5

低强度运动处暑入秋之后运动的好处在于,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力。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运动的时间适合选在早晚。运动的类型则可选择慢跑、登山等,景致自然,空气新鲜,于怡情中健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登山之乐,由来已久。处暑运动要以“不累”、“微汗”为标准,以便保持良好的精气神。对于经常待在室内的办公室一族,可利用办公间隙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