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静电安全工程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中国静电研究与应用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军优秀教员、全军英模代表,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真不愧为战果累累的人物!
刘尚合每天一回到家就会钻进了书房。似乎对他来说,如果生命中有个抹不去的符号,那一定是激情。刘尚合只要进入研究状态,就会忽略了时间,忽略了年龄。50多年的科研之路,刘尚合一直都在与一个“幽灵”战斗。
这个“幽灵”叫静电,它可导致电发火装置及易燃易爆物意外发火、爆炸,令人防不胜防。刘尚合与静电结缘于30多年前。1983年,在军械工程学院从事基础物理教学的刘尚合,被国内外一连串由静电引发的伤亡惨剧所震惊。也就从此对这个静电感兴趣,决定研究它。
在经过反复理论推算和仪器精密实验后,由于刘尚合得出的结果高于英美专家认定的数值。又不能证明自己推测结果的科学性,只靠理论计算显然不行,而动物皮毛实验又不一定达到人体的效果,这里为了尽早打通科研瓶颈,刘尚合大胆提出对人体直接进行高电压实验,并提议由他自己亲身来完成。
据悉,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刘尚合就踏上了追踪静电“杀手”的科研之路。那里他还是石家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教师,在与静电的过招中,成就了他的两个唯一——我国静电研究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在我省的唯一一位军人院士。
几年前,刘尚合就曾在“神舟五号”的模拟返回仓内,亲自测试其静电性能并进行静电安全,刘尚合领导的团队最终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舱内压力服的静电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上郑重地签下他们的名字,为后来杨利伟飞天工况下的静电安全提供了最权威的保障。“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军人,每一项科研工作都是一个必须完成好的战斗任务。”正是这种想法,让刘尚合教授有了今天的成就。
本文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由作者整理完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