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600今日阅读:23今日分享:25

'三部曲'告诉你:如何把产品打造成IP?

随着大众消费市场的愈趋个性化,在流水线作业的工业化时代,“只要生产一辆黑色福特汽车”的做法已行不通了。消费者需要个性化的产品。个性化的产品不仅仅要在功能上满足他们的某个痛点需求;还要在情感上,让他们对该产品产生一种连接感。这样的需求使得一个产品从酝酿之日起,就需要有“把产品打造成IP”的意识。那么,怎么做呢?
方法/步骤
1

一、 “我”本质是什么?  我们以第一人称“我”称呼产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本质是什么?请注意“本质”这个词。  也就是说,如果把产品比作一个人,我们先不考虑这个人对外的形象(即:给人什么样的印象认知),这个人先要明白:自己内心里的那个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我追寻什么?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剖析:“我”本质是什么?这两个层面是并列关系,不是一种递进关系。即:这两个层面都需要解决。除非你是想做生意、赚快钱。(请不要再和我说:做品牌就是花钱的!我要立即实现销售!那么,请去大街发传单吧。这样销售转化也许会更快。不过,发传单,也要有品牌元素的融入。)第一个层面:物理层面--顶多找出3个功能差异点从字面上,我们很容易理解:'物理层面'就是要说明该产品的功能差异点。也就是说,和大多数竞品相比,在功能(物理特征)上,你的不同点在哪里?这里经常进入的一个误区是:不少产品经理有种'我孩子夸不够'的情愫。产品就如同产品经理的孩子。在几乎所有的父母眼中,自家孩子的优点远远多于缺点。即使是缺点,也可以转化成可爱的优点。所以,和产品经理聊产品,他们会滔滔不绝地说出这个产品的各种'好',简直就是趋于完美。这时,请忍痛割爱吧,顶多找出3个有关产品功能的独特点。道理很简单:当你面对多种选择时,你往往无从下手,没有了选择。当你看到一个十全十美的产品时,你反而晕乎了:这个产品到底能解决我什么需求?第二个层面:化学层面--文化与情感的共鸣点化学层面即IP的底层建设。IP折射的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或哲学层面的涵义,它最终要和人们产生文化与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你的产品最想和目标消费者沟通什么样的'文化与情感共鸣点'呢?也可以这种角度思考:你的产品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特别指出的是:别一提到有关'精神层面'的共鸣,就把它和'情怀'化等号。最近1年,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打着情怀牌的品牌TVC,有些看着'尴尬症'都犯了。精神是什么?就是你内心最想真诚地表达什么?哪怕最想表达一种逗逼的娱乐精神,也是没问题的。

2

二、'我'表象是什么?认清了自我,才能想清楚:我该如何对外展示自我?就如一个人的穿衣品味,其实是在书写TA的内心世界。这里,特别、特别、特别要指出的是:现实中,太多企业直接跳到了第二步:'我'表象是什么?症状通常是:在酝酿一款产品时,各种Idea鱼跃而出,让人激动万分。但最后,却不知该怎么聚拢这些Idea,Idea们要传达什么核心精神?'我'表象是什么?着重有两点:1, 产品长什么样子?(包括对产品本身的设计、包装等)2, 该用什么样的文案来展现这个产品?(赋予产品故事、寓意等)

3

三、'我'要和什么在一起?我本质是什么?--让产品有了IP的底层基石:情感与文化的共鸣。我表象是什么?--让产品有了IP的载体:内容。'我'要和什么在一起?--让产品有了IP的延展:跨界。在'第三步曲'中,我们要思考:已IP化后的产品,该怎么借此继续跨界打造其它产品?跨界的本质就是以不同的产品特点、优势,从多个侧面带给消费者同一种精神层面的用户体验。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