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话筒轴线要指向声源在为某个物体录音时,要找到那个物体出声的部位。这个部位叫做声源,话筒的焦点要落在声源的中心。如果要录制门咿呀作响的声音,话筒的焦点要落在发出声音的地方。例如,在门的铰链上施加压力时就会产生咿咿呀呀的声音。因此话筒轴线应该指向出声最大的那铰链。仅仅把话筒指着门是不能录出最佳效果的。找到物体的声源,话筒指正声源后再开始录音。之后,来点创造性的,话筒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指向物体。
2 立体声像 如果有声音维度这个说法,那么应该是这样的:第一维度——单声道第二维度——立体声第三维度——环绕声这些维度会影响我们感知声音的方向和位置。在立体声中,耳朵可以听到左右声道之间的平衡。当我们转动头部四下观望时,不会注意到声音的明显变化。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演化出一种对周围环境的声音平衡。在转动头部时,环境声音也会随着动作而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得很自然,不一定能引起注意,因为我们的耳朵能感受到第三维——环绕声。耳朵能够帮我们定位来自后面的声音,因此当你转动头部时,你听到的所有声音位置都变了。立体声的工作方式有所不同。话筒是很客观、经过精确计算的设备,而在方向上又非常主观。来回转动或在某个方向上前后移动立体声话筒会给声音带来一种晕船或抖动的感觉。在录制静态声音(如环境声)的情况下尤其引人注意。一般来讲,你要避免在录音中移动立体声话筒,但规则总会有例外(如做实验)。
3 还原立体声声场在录制某一场所的环境声时,要找到关键性的特征声音(identifying sounds)并把立体声话筒对准这些特征声音。为了获取不同特征的声音,你可能需要反复进行多次录音。比如你在高档便利店里录音,里面有冰柜,录制环境声时话筒首先对准冰柜,然后话筒转过来朝相反方向(可能是收银台)录音,此时话筒尾部对着冰柜。这样对两个方向的录音来说,可以形成均衡的立体声声场,并且声音素材的用途会更大。举个例子,假如所录制的便利店环境声要用在影片中,画面里冰柜处于背景处中间位置。如果录制环境声时以主观方式把冰柜的声音放在了右置音箱,那你的环境音效就无法使用了。而且在这种场景中,很可能会采用不同角度多个镜头的切换,从而导致每个镜头间的冰柜声像位置的变化。如果录制的是客观环境声,那你可以简单地铺一条背景环境声轨,对这个场景来说可以始终保持不变。另外一个方法是改变声音的视角,根据各个镜头画面内容在收银台环境声和冰柜声之间转换。你还可以把两种声音混在一起,根据画面视角把推子稍稍推上或稍稍拉下来暗示场景内位置的变化。如果两个角度的录音都形成了均衡的立体声声场的话,在剪辑时的灵活度会更大。在录制静止物体时也应该保留立体声声场。举个例子,如果你以立体声制式录制汽车发动机,左右声道的声音听起来应该是均衡的。也就是说,耳机中以及左右声道的两个音量表中,声音都是平衡的。请记得用耳朵听!声音的中心与声音的实际位置可能有所不同。如果发动机的某一部位比其他部位更响,声音听起来是不均衡的。可以通过改变话筒位置和方向来纠正这个问题。
4 忽略立体声在以忽略立体声的方式录制声音时,把话筒置于两个方向(左、右)的中心线。而且录音时没有必要考虑极性(polarity)问题。如果场景要求汽车从左往右通过,你可以使用从右往左的立体声素材,然后在数字音频工作站里把所有声道互换即可。通过声道互换,左边变成了右边,右边变成了左边。这些在录音的时候都要记住。要把立体声声场当做一个整体,对于左右位置的调换不要太在意。
5.不要移动话筒录音期间,不应该移动话筒和话筒架。这里有一个因移动话筒而影响声音素材的教训,来自于实习生。在录制树林里的自然环境声时,他感觉到自己有某种需要。他决定继续录音,只是把话筒方向调整了一下。起先,声音剪辑师还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情况——他听到的是立体声声像视角有一个从左到右的变化。然后声音剪辑师听得更仔细了。突然传来了拉动拉链的声音,接着是液体喷射在枯叶上的声音。声音剪辑师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实习生除了认为他的动作不会被拾取下来之外,还觉得调整一下话筒的方向不会影响声音录制,而事实正相反,尤其是以立体声制式录音的情况下。很多年过去了,一提起来这件事我们依然觉得很好笑,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