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不一定无鱼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是说,水太清澈了,鱼就无藏身之处。乍一听这句话,总觉颇有道理,也是很多钓友挂在嘴边的名言名句。但如果仔细一想,此话谬也。去过渐江千岛湖的朋友都知道,千岛湖的水质,清澈透明,一眼能望见几米深,诸位钓友说一说,水清不清?恐怕没有人说不清;再问一句:千岛湖里有没有鱼?也不会有人说千岛湖无鱼吧。 综上所说:“水至清则无鱼”,只针对小沟、小塘等死水区,对于大水面,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无论水清澈到何种程度,都会有鱼的活动。在这样的清澈水系里,不但鱼的品种多,而且还会有大鱼出现。特别是有不少肉食性鱼类,如鲌鱼、鳡鱼、狗鱼、鲑鱼、鳜鱼等,最喜欢在清澈的水里生活。
水浑不一定有鱼 “浑水摸鱼”本来是老舍先生在他的力作《四世同堂》里,对那些趁乱时攫取不正当利益的人的比喻,但钓鱼人听来后,却变成了浑水里有鱼。片面认为只有水浑,才有鱼钓,有鱼摸。实际上,水浑的原因,不外乎环境污染、泥沙过多、水生藻类植物繁衍过盛等。这样的浑水里,要么是水中溶氧不足,要么是水里富营养化,要么是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面。就算水里有鱼,也不可能垂钓上来。因为在缺氧的情况下,鱼儿几乎无法生存,或浮出水面,或乱蹿乱游,根本不会觅食吃饵。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假如是夏天下大雨后的浑水塘,因为有大量新鲜水源注入水面,又带来较多的食物入水,或者是发洪水冲垮一些家养鱼塘,在特定的水域自然会有大量的鱼可以垂钓。这种雨后的浑水区和洪水泛滥区,都是钓鱼的好地方。如果是平时我们发现的浑水,钓友们就要三思了。
水泛黄鱼满塘 水色清而泛黄,或泛微绿,表现此水域适合鱼类生存。水太清,太洁,微生物生长少。人们常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其实,“泥巴”是不能吃的,所谓“小虾吃泥巴”是小虾吃泥底中的微生物,这是自然生态规律,生存法则。水色泛黄是正常的生态现象。可以想象:大鱼的追逐,小鱼的逃窜,流水的滚动,刮风的波涌,物质变味,都能造成水色变化,鱼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说有吃有“玩”,能躲能藏,好不自在。倘若出钓者在野外遇见水色泛黄的水域,一定不要放过。水质清澈泛黄的水系,最适应鲫鱼、鲤鱼的生长。其原因是生物链系统保持完好,加之鲫、鲤繁殖较快,很容易出现鱼满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