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97今日阅读:168今日分享:49

正确认识血糖监测的基本要点

如果家里人有得糖尿病的患者,血糖监控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血糖监控的意义在于,了解血糖的动态变化,延缓并发症的发展进程。生命是一个没有回头路的旅程。生活质量的最终决定权在于自我认识的提高。让自己好好活着,顺利的死去,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不给别人带来负担是作为患者的最好境界。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一个特殊概念,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用便携式血糖仪监测自己血糖的变化情况,医生和患者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工具/原料

健康生活

方法/步骤
1

血糖指标的定义:要确定血糖监测的频率,要了解不同血糖指标的定义

2

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这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所以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是空腹血糖。监测空腹血糖,可以排除相关影响因素,最真实地反映血糖控制情况,同时可以检验药物疗效,尤其有助于发现低血糖。正常空腹血糖应≤6.1mmol/L;若空腹血糖在6.1-7.2mmol/L之间,则需要加强血糖控制;若空腹血糖超过7.2mmol/L,说明血糖控制差,亟待调整。

3

凌晨3点血糖:必要时监测凌晨3点血糖有助于鉴别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究竟是由于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不足引起的“黎明现象”还是由于降糖药物过量导致夜间低血糖引起的“苏木现象”,两种现象的处理截然不同。

4

餐前血糖: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餐前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将要摄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和餐前血糖之差应小于2.8mmol/L

5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对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餐后两小时血糖有时比空腹血糖更重要,因为这类患者空腹血糖可能并不高,但因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而出现餐后高血糖。根据IDF2007年有关餐后血糖控制的指南:餐后2小时血糖是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子,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会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而自我血糖监测是目前监测餐后血糖最有效和最实用的工具,同时也可以监测控制餐后血糖的治疗药物效果。

6

睡前血糖:反映机体对进食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8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长期血糖监测的目标,通常3个月检测一次,反应2-3个月血糖控制的总体情况。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用血糖仪检测出来,但可用于判断血糖自我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监测次数是否足够,依照中国标准,HbA1c目标为<7.0%。它的水平与血糖的平均值有一定关联,因此通过血糖仪检测显示的一定时间内(7/14/30天)的平均血糖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如平均血糖在7.5mmol/L,HbA1c水平大致在6%左右,血糖控制良好。而若平均血糖在15.5mmol/L,HbA1c水平则极有可能已超过10%,血糖控制亟需调整。

注意事项

专业资料整理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