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31今日阅读:23今日分享:25

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显示出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不免有些问题,我对此有些看法。
方法/步骤
1

关于阅读目标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教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引领者、促进者:由于新旧教材的更替过程,新课标与旧课标的替换过程,许多教师本来就一时不能适应,可此时还要充当组织者、引领者、促进者,特别是对于那些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来说,那真是有点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味道。因此希望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要给每一个教师创造系统学习的环境,给每一个教师创造学习新课改的条件。比如:网上学习就需要给教师们配备电脑,还要教他们学习基本电脑知识。课外培训就要积极资助教师多学习多交流,努力为教师营造学习新课改的环境和条件

2

如何教会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新课改的小学语文教材比旧教材的知识点深得多,文章也深奥的多,而且在完成相当的识字任务后,能够完成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任务已经很不容易了,要想完成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那就是一句空话。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我记得我在教一、二年级时,虽然也很透彻地曾教给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方法,理由。可是如今我只觉得那就是对牛弹琴,他们根本理解不了。我不知道是农村孩子幼儿开发智力不够,还是我引到不到位。总而言之,我觉得教材上的阅读目标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超负荷任务。高段孩子还行,但学习任务真的也不轻。他们对于特别深奥的文学作品也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因为没有生活实践做铺垫。记得在一次期中测试的阅读题中有一篇《月光手帕》的文章,教师读十几遍都是若隐若现,或是或非,何况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如何能完成阅读任务呢?那一次阅读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得分。因此在课改中请不要太高估孩子的智商,不要让他们承受所不能承受之重。

4

如何真正做到让学生投入到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中去,如何改变教师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如何做到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做到切实可行呢?我总觉得理论与实践脱着节!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有不当还请大家指点。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