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象、骨髓象等缺铁性贫血化验检查单
【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饮食不合理:如挑食、偏食、节食等;需要量增加: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儿童。月经过多、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铁的需要量增多。
【铁的吸收不良】食物中的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部被吸收,肠黏膜微绒毛在铁吸收转运中发挥重要作用。铁进入肠黏膜细胞后一部分与细胞内的去铁蛋白结合成铁蛋白,另一部分通过肠黏膜细胞入血,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β1球蛋白)结合,随血循环运送到骨髓等需铁或储铁组织。一般认为肠粘膜细胞对铁的吸收有调节作用,当体内储铁充足或造血功能减退时铁吸收减少,肠黏膜铁蛋白随肠黏膜细胞脱落排除体外(肠黏膜细胞生存期 2~3天);在缺铁和造血功能增强时,铁通过肠黏膜细胞进入血流的量增多。真正因铁的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比较少见。一般见于胃切除后食物迅速进入空肠,不经十二指肠。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长期严重腹泻、慢性肠炎等。
【机体失铁所致】由于铁主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因此慢性失血等于失铁,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在缺铁性贫血中占80%以上。 1、成年男性及绝经期妇女,多见于慢性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肠溃疡、钩虫病、胃炎、胃癌等。 2、老年患者发生缺铁性贫血尤其要警惕消化道肿瘤。 3、多次急性大失血如食道和胃底静脉破裂,也常发生缺铁性贫血。 4、女性最常见的原因是月经量过多,尤其是青春期和带环避孕的妇女。当月经量超过80毫升时,相当于丢失铁40毫克。一般食物不足以补充,久而久之即可发生缺铁性贫血。 5、3-4岁以上儿童缺铁性贫血多见于肠道寄生虫。溶血性贫血伴含铁血黄素尿或血红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长期食用影响铁吸收的饮食】牛奶、茶叶、咖啡和钙剂影响铁吸收,尤其长期饮茶、甚至吃茶,长期喝咖啡以及不必要补充钙剂。
缺铁性贫血患者需要注意补充含有维生素类的食物,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变贫血而且还对预防出血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维生素K、B1、B6、和C等。水果类和蔬菜类食物中的维生素含量很高,水果所含的维生素大多是水溶性的,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
造血物质:引发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因素虽然不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所致,但是由于反复出血,经常可导致慢性失,从而加重缺铁性贫血的病情,因此食物中常应补充含维生素B6、维生素K、铁质、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C丰富的食品。
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是各种血细胞再生、增殖、分化的基础,缺铁性贫血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血细胞减少,所以需要补充充足的动物性蛋白质,如鸡、禽蛋、鲫鱼、瘦肉、动物肝肾、牛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