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症状: 症状描述:棚内部分叶、茎、果实均出现病害。叶片发病部位成灰褐色“V”字形病斑,表面生有灰白色霉层;茎部多发生在分枝处或基部,有水渍状斑点或淡褐色大斑,严重的绕茎一周,病枝折断;果实腐烂,密生灰色霉层,传播速度快,烂果很多,由此诊断为灰霉病。
发病条件:番茄灰霉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葡萄孢菌。病菌主要以菌核(寒冷地区)或菌丝体及分孢梗(温暖地区)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人们生产活动进行传播。分生孢子依靠气流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病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营腐生生活,在寡照条件下,空气湿度90%以上时,4 ℃ ~ 31 ℃可发病,但发育适温为20 ℃ ~ 23 ℃, 最高32℃,最低4℃,对湿度要求严格,空气相对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高湿维持时间长,发病严重;寡照、适温(20 ℃左右)、相对湿度大(90%以上)时有利于发病。寄主生长衰弱的,易诱发本病。 早春温室番茄,一般年份番茄灰霉病在番茄叶片上表现为明显的始发期、盛发期和末发期3个阶段:定植后3月初至4月上旬是叶部灰霉病的始发期,病情较平稳;4月上旬至4月下旬是叶部灰霉病的上升期,病害扩展迅速;4月下旬至5月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但年度间有差异。生产上持续的低温高湿、苗期带病、叶面肥过量施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蘸花等是引起番茄灰霉病发生[1]的重要原因。番茄灰霉病的病果发生期多出现在定植后20—25天,3月底第一穗果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5月初进入盛发期,以后随温度升高,放风量加大,病情扩展缓慢;第二穗果多在4月上旬末开始发病,4月底至5月初进入发病高峰;第三穗果在第二穗果发病后15天开始发病,病果增至5月初期开始下降。
防治办法 防治方法综合防治措施同番茄枯萎病。注意!摘除病果病叶时,要用塑料袋套住后,方可摘除,以免操作不当,散发病菌,传播病害。 (1)种子臭氧灭菌处理:在育苗下籽前,用臭氧水侵泡种子40-60分钟。 (2)大剂量臭氧空棚灭菌:在幼苗移栽前,关闭放风口,用大剂量臭氧气体对空棚进行灭菌处理。根据运城市瑞田2009年秋末的实验结果,空棚灭菌效果非常理想。
预防方案使用中草药制剂霉止50毫升加上沃丰素25毫升掺上大蒜油15毫升外加有机硅兑水30斤,定期喷雾,全面杀菌,来年复壮树体。治疗方案当番茄植株已经发病时使用中药制剂霉止70-100毫升加上大蒜油15毫升掺上沃丰素25毫升外加有机硅兑水30斤连喷2-3次,3天喷施1次,控制后改为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