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够的耐心
1.分析他的职业规划:公司内部成长,晋升更高的职位,或是产生兼并收购时,担当更多的指责。所以他既可以考虑中文课程,也可以考虑英文课程,但是英文并非好到流利应用,所以我们暂且排除EMBA全英文项目。接下来,要考虑的是,他应该去国际化特色强的课程,还是去本土化特色强的课程?这就是个选择圈子的问题了。
2.继续分析,他的工作,未来一定会和商品的全球化相联系,无论是产品的全球采购还是客户关系的管理等,都会和外国人或是外国的先进技术打交道,也包括先进的运作方式的引进。这个要求,推动他去读国际化特色的项目。但是,如果他进入一个有相当人脉关系的中国老总的圈子,同样能为他建立更强的竞争力。如果未来外国人要同他合作,看中的不正是他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和在中国的渗透能力嘛。
3.如此分析下来,我们更倾向于他报考在中国大地有深厚人脉的EMBA项目,例如复旦EMBA、清华EMBA等。而如何解决他国际化的问题,可考虑去美国或是欧洲的著名商学院找个1-2个月的课程游学,直接和全球的高管们交流学习,顺便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
4. 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像浙江大学-HEC EMBA这样的联合项目。众所周知,中国企业家嗅觉灵敏,看到了相当多的海外扩张的机会。但是中国企业家的适应性还需要增强。例如,中国擅长于制造产品,直接出口给国外的经销商,万事大吉。所以很少去调查消费市场的情况,不太了解终端消费者的特征。很多中国企业,现在还在努力要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最好卖到美国去,比如方便食品等。可是相关产品在美国的需求在放缓甚至下降,而巴西、俄罗斯增长却相当强劲。中国的企业家却未必注意到这些数据,还没有采取行动。这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家以前一直埋头赶路,没有注意全球的环境变化所造成的。
5.许多国内EMBA专家都认同这个观点: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往往简单地复制原有的运作模式,并认为该模式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也可以复制到海外市场。但是,这种认识完全不可取。目前对于海外投资、并购和运作实业有兴趣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家,在没有做好准备的盲目出行,付出的“学费”往往超过百万美元。并指出:“一些要约的背后说明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冲动。但是,他们有没有充分的准备,如何,这需要一个相当国际化的团队。
综合以上分析,选择国内外联合办学的EMBA项目是比较适合当今的发展趋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