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况,民族历史,民族礼仪,民族节庆,民族婚俗,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民族禁忌,民族宗教。
概况。 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县的勐旺、勐养、橄榄坝、大渡岗和勐腊县的象明、勐仑等地。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申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基诺族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农具基本上是铁制的,有砍刀、镰刀、小手锄等。主要农作物是旱稻、玉米,种植棉花也有较长的历史,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历史。 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基诺族人尊奉诸葛亮,传说是诸葛亮南征部队的一部分人,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经过世代的繁衍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尚未形成一个定型的阶级社会,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还保 基诺族留着许多古俗。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人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刻竹记事、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后面貌。
礼仪。 基诺族待客真诚,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和以酒代罚之习。捕获到猎物,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可分一份,熟时可去吃,;在村里,凡违反了村规寨法或做错了事的人,一般要罚10碗酒,重者要罚两头猪、百余斤大米和几十斤酒,请全村老少共餐一顿。在过去,基诺族有过成年礼之风俗。孩子过成年礼时,要膘牛,牛肉用芭蕉叶包好,分送给寨子里的各家各户,以示庆贺。
节庆。 基诺族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主要的节庆还有打铁节、新米节、特懋克节、火把节、成年礼等。
婚俗。 基诺族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但又保持了许多对偶婚甚至群婚的某些特点。婚姻主要经过“巴漂”、“巴宝”、“巴里”三个阶段。“巴漂”是秘密的谈情约会阶段,“巴宝”是爱情由秘密转入公开的阶段,“巴里”是同居的阶段。只要同居之后双方的感情热烈和睦,男子一早起来即为女家扫地背水,并向世人表示二人要结为夫妻,此后即请父亲或舅舅向女方父母求婚,通常女方父母必然答应,接着就约定婚期。男女青年结婚时,男女双方都要杀猪请客,新娘进家后,公公要赏一只鸡腿。
服饰。 基诺族男女皆喜欢戴大耳环,耳环眼较大。在他们的观念里,认为耳环眼的大小是一个人勤劳与否的象征。所以从小就穿耳环眼。如果一个人的耳环眼小,则会被人认为是胆小、懒惰。基诺族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纹土布,富有民族特色。通常男子穿宽裤,无领对襟白色外衣。女子挽发高髻,头戴三角形尖帽,身背大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色图案,外着无领长袖外衣,下穿黑色红边的合缝裙子。
饮食。 基诺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大米为日常主食,夹杂以玉米、瓜豆等。普遍喜好饮酒,还喜爱喝茶。
建筑。 基诺族民居为干栏式木结构房屋,木构架、木板墙、茅草屋顶,一般为上下两层,楼下一层无墙壁,用于堆放农具和柴火杂物,楼上一层是居住的正房。
宗教。 基诺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祭祀活动还有烧地祭、尝新节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杀猪、宰狗。
到当地要特别注意他们的风俗习惯,切忌与他们发生任何不友好的冲突。
到少数民族区域旅游时,最好事先了解一下当地少数民族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