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指导孩子的行动
观察反馈,让孩子形成习惯
由于你和孩子在上一经验里已经知道了与“陌生人”说话的危害,所以本讲尽量简单,让你和孩子通过条款式的说明就能掌握。为了远离“陌生人”,我们应教育孩子做到:
1、准确记住自己的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如果发生了意外,也便于和家里联系,或者可以提供给警察叔叔而找到回家的路。(但不要泄漏)
2、外出应衣着朴素,不戴贵重物品,不炫耀家里有钱。
3、外出要征求家长同意。征求家长同意,家长就会知道行踪,知道返回时间,到时不返回,能够追踪了解情况。
4、家里钥匙不能挂在胸前或装在书包里,而应放入衣袋。这样可避免丢失,或者避免被坏人抢走。
5、外出时,最好与同学结伴而行。结伴而行可使相互有个照应,不管出现了什么情况,危险都会减少三分。
6、自己携带的物品、行李,不要交给陌生人看管。
7、不接受陌生人的物品,特别是好看、好吃、好玩的东西。
8、与陌生人交谈要警惕。
9、不要信任主动帮助你的陌生人。
10、不乘坐陌生人的车。
11、不接受陌生人的邀请与他同行或者到他家做客。
12、在购物处或者在人流拥挤处,要与同行者相约一旦走失后的相聚时间、地点。如果走失,要在约定时间、地点相聚。
13、如果需要帮助,应寻求岗亭工作人员、商场内服务人员的帮助,注意必须是正在那里工作或者正在向顾客进行服务的人员。因为其它人员有可能是伪装、冒充的工作人员或者服务人员。
14、外出时间一到,就准时回家,以免家长悬念和担心。
15、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返回,应电话告知家长,如实说明情况,重新约定返回的时间。你要让孩子记住:“回家吃饭”,这是家人最真挚的呼唤!END
以上方法,可以有效避免遇到“陌生人”(这里指居心叵测的陌生人),与“陌生人”面对面,减少来自那些别有用心的“陌生人”的威胁。END
以上建议要逐一讲给孩子听,如果孩子不理解,可以从网上找一些酿成严重后果的相关事例来引发他们的重视。
本经验中的文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教育孩子。(如果觉得本经验有用,可以通过投票、评论进行反馈)
应告诉孩子,要注意识别真正对自己有帮助、自己可以依赖的同伴、岗亭工作人员、等服务人员。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要避免被这些人当中居心叵测的“陌生人”所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