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879今日阅读:103今日分享:49

数码单反相机的测光

从胶片相机发展到数码单反,技术上有极大的进步。有关测光,理论是同样的,但在相机上实现并完成测光上,却又是有所不同的,这些讨论很多。 很多理论上讨论,说实话,让不是制造相机的专家看起来晕头转向,分不清对错,我也看得大眼瞪小眼。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些并不影响我们用好自己的数码单反相机,反而往往是过于追求理论或把胶片机的理论带到数码单反上来,造成我们把读好自己相机使用手册忽略,对自己使用的相机不够了解,从而造成使用上的不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使得掌握使用上增加了难度。下边就谈一下个人的看法,还是离开理论,只从实用谈。
步骤/方法
1

经典的胶片机以下例为代表,其官方的使用手册对测光作如下定义和介绍:

2

佳能EOS-1V:测光系统:TTL全开光圈21区域硅光敏元件测光:评价测光(与任意对焦点相连)/局部测光(取景器中心约8.5%的区域)/中央点测光(取景器中心约2.4%的区域)/点测光(取景器中约2.4%)。 数码单反相机以尼康目前常见代表型号为例,其各型号对测光的定义和介绍均引自尼康官网各型号技术性能:

3

D3100:1) 3D 彩色矩阵测光 II (G型和D型镜头);彩色矩阵测光 II (其他 CPU 镜头) 2) 中央重点测光:分布于画面中央的 8 mm 直径圆形内 3) 点测光:集中在以选定对焦点为中心的 3.5mm 直径圈中

4

D5000:1)矩阵测光:3D 彩色矩阵测光 II (G型和D型镜头);彩色矩阵测光 II (其他 CPU 镜头)2)中央重点测光:约 75% 的比重分布于画面中央的 8 mm 直径圆形内 3)点测光:集中在以选定对焦点为中心的 3.5mm 直径圈中(约为画面的 2.5%)

5

D7000:1) 矩阵测光1) 矩阵测光: 3D 彩色矩阵测光 II (G型和D型镜头); 彩色矩阵测光 II (其他 CPU 镜头) 2) 中央重点测光: 约 75% 的比重分布于画面中央的 8mm 直径圆形内 3) 点测光:集中在以选定对焦点为中心的 3.5mm 直径圈中

6

D90:1) 矩阵测光: 3D 彩色矩阵测光 II (G型和D型镜头); 彩色矩阵测光 II (其他 CPU 镜头) 2) 中央重点测光: 约 75% 的比重分布于画面中央的 6、8 或 10mm 直径圆形内 3) 点测光:集中在以选定对焦点为中心的 3.5mm 直径圈中(约为画面的 2.5%)

7

D300S:1)矩阵测光:3D 彩色矩阵测光II (G型和D型镜头);彩色矩阵测光 II(其它CPU镜头);如果用户提供镜头数据,彩色矩阵测光适用于非CPU镜头2)中央重点测光:约75%的比重集中在画面中央8mm的直径圈中。该圈的直径可更改为 6、 10 或13 mm,或将比重平均分布于整个画面上(使用非 CPU 镜头时固定为 8mm)3)点测光:集中在以所选对焦点(使用非CPU镜头时为中央对焦点)为中心的3mm直径圈(大约是整个画面的 2%)

8

D3S:1) 矩阵测光:3D彩色矩阵测光II(G 型和 D 型镜头);彩色矩阵测光II(其它 CPU 镜头);彩色矩阵测光(非CPU镜头,用户提供镜头数据)2)中央重点测光:约75%的比重集中在画面中央的12mm直径圈中,该圈直径可改为8、15或20mm,或根据整个画面的平均值调节测光权重(非CPU镜头使用12mm直径圈或者整个画面平均值)3) 点测光:集中在以选定对焦点(当使用非CPU 镜头时为中央对焦点)为中心的4 mm 直径圈中(约为画面的1.5%)

9

D700:1) 3D 彩色矩阵测光 II (G型和D型镜头);彩色矩阵测光 II (其他 CPU 镜头);彩色矩阵测光(则非 CPU 镜头,用户提供镜头资料)2) 中央重点测光:约 75%的比重分布于画面中央的 8、12、15 或 20mm 直径圆形内,或根据整个画面的平均值调节测光比重3) 点测光:以所选的对焦点(非 CPU 镜头时则以中央对焦点)为中心的 4mm 直径圈(约为画面的 1.5%)测光

10

D3X:1) 3D 彩色矩阵测光系统 II ( G 和 D 型镜头); 彩色矩阵测光 II (其它类型 CPU 镜头); 彩色矩阵测光 (若用户提供镜头数据, 则是非 CPU 镜头) 2) 中央重点测光: 画面中央 8mm、15mm 或 20mm 的圆圈内集中了 75% 的测光权重, 或对整个画面进行平均测光 3) 点测光: 对所选的对焦区域中心 4 mm 的圆圈(约占1.5% 画面)进行测光(使用非 CPU 镜头时是中心对焦区)

结论
1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2

1)胶片机时代和现在数码单反相机虽然都用评价测光(这是佳能的习惯叫法,尼康叫矩阵测光)一词,但在胶片机上是指与任意对焦点相连,这和数码单反相机指的是全画面平均测光不同。若直接把胶片机的概念搬到数码机上套用,就会出错。

3

2)我们不管不同厂商在数码单反相机设计制造上使用的技术的不同及涉及技术保密让用户难以弄清怎样实现测光等复杂问题,目前生产销售的8种型号的数码单反相机(涉及从入门到顶级专业机),不同型号的机子在设计制造上对相同的矩阵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名称相同,但具体的也是不同的,区别还很大(不用管厂家分别采用什么技术),把不同型号的机型弄混,不根据自己的机型按尼康设计制造时的约定使用,不但会影响到正确使用,更使用户感到难以掌握。

4

3)对8种机型我们先放下十分复杂,说起来话很长的矩阵测光不谈(同样叫矩阵测光,区别却大大不同),可以看出,点测光区别是中心直径圈的直径分别有3mm,3.5mm和4mm三种,区别好象不大(严格的讲,3mm直径圈面积是7.07平方毫米,4mm直径圈面积是12.57平方毫米,从面积讲,后者是前者的1.78倍,在复杂情景下,对同一画面同一对焦点测光还是有影响的)。从中央重点测光来看,8种机型大致分为5类:A)D3100:分布于画面中央8mm直径圈内;B)D5000和D7000:约75%的比重分布于画面中央的8mm直径圈内;C)D90:约75%比重分布于画面中央的6,8,或10mm直径圈内(通过个人设定,我加的注,以下加注同此);D)D300S:约75%的比重集中在画面中央的8mm直径圈中。该圈直径可改为6,10,或13mm,或将比重平均分布于整个画面(同上注)。E)D3S,D700,D3X:约75%的比重分布于画面中央的8,12,15,或20mm直径圆形内,或根据整个画面的平均值调节测光比重(同上注)。

5

4)从5类来看,虽然都叫中央重点测光,但区别很大,A)类实际就是相当于固定于中央的一个直径更大的点测光;B)类已经有了75%的集中于中央;C)类相对于B)类增加了对中央测光面积的可调和加大;发展到D)类,除了中央面积可调整的更大外,更将比重平均分布于整个画面;而大致属于专业机的E)类,除了中央面积可进一步加大外,还可做到根据整个画面的平均值调节侧光比重。

6

5)仅以中央重点测光中央直径圆的直径可调范围来看,猛一看,好象影响不大。但我们计算一下:以D90和D700为例(分别取其可调最大值):D90直径10mm,中央圆面积为78.54平方毫米,D700直径20mm,中央圆面积为314.16平方毫米。后者面积是前者的4倍。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面积差,在同样使用中央重点测光对相同画面测光时,结果会怎样,能否相同,那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个人认为给所有的新手带来的是鼓舞人心的一个好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数码单反相机的测光从使用层面讲,既不复杂难懂,更不是很难掌握使用。 只要做好以下三步: 1)认真阅读你自己的数码单反相机的使用手册,牢记手册中你自己相机各种测光的定义; 2)由于测光区域不会真正显示在取景器中,所以你要按你自己相机的定义,把定义和取景器看到的挂上钩,挂钩要解决两个问题,定位和区域范围:矩阵是全画面平均不用费力了;中央重点测光圆的直径是指取景器中1比1的mm数,举例来说,若是8mm,是指在定位于取景器中心画个圆,直径是8mm,范围就是以此直径画个圆的面积(以此类推)。点测光定位则是跟着你选的对焦点变化,测光范围则是集中在当前对焦点以4mm为直径的一个圆。就是采用笨办法,拿把钢板尺,加上元规,画出你需要的直径的圆,看看是多大(有可能是画蛇添足,像D700手册P112页例图,就是在取景器中的实际大小情况),相信每个人简单练习后,都能很容易的做到在取景器中较准确的估计准的。 3)做好以上两点后,就更简单了,就是按手册说明,分别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测光选择。还是以D700为例:手册P112页明确讲了:“矩阵测光在大多数情况下推荐使用”;中央重点测光“是人像拍摄的经典测光方法”;点测光则是“使偏离中央的拍摄对像可被测光”,同时它“确保既使与背景间的亮度差异非常大时,也可对拍摄对像进行正确的曝光”。 4)要十份注意的是,一定要确保你计划中的测光区域不要偏离或超出你所选测光方式的区域,这要在取景器中有个熟悉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会难,时间也不会长。 好了,不多说了。是不是数码单反相机的三种测光并不神秘,也不难学和难以掌握呀? 做个测试: 1)不要看手册,马上说出你自己的数码单反相机测光的有关参数,能否准确说出? 2)你能否在取景器里准确看出和你相机测光有关参数大小的圆? 3)你能否随时都清楚记得三种测光的适用情景? 都能做到,恭喜你,你掌握数码单反相机的测光了; 做不到,也要恭喜你,你掌握或使用不好数码单反相机测光,并不是由于不懂测光理论造成的,而是没有认真阅读你自己相机的使用说明书造成的,要改进很容易!掌握也是不难的。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