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瘫传闻”源自何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这样的“致瘫传闻”并非空穴来风。中国台湾TVBS新闻台一则报道说,一名25岁的台湾男子在做了几个仰卧起坐后,觉得颈部以下全身无力,当地医生检查后解释称,男子以手抱头的方式仰卧起坐,导致颈椎内血管受不了连续施力而爆裂,血块压迫神经,进而导致颈部以下全身瘫痪。而在很多报道中也都可以看到“美国早已叫停仰卧起坐”的字眼,一篇名为《为什么你可以停止做仰卧起坐了》。该报道称仰卧起坐可能会使背部受伤,健身达人和军方专家正在极力推动用平板支撑等锻炼代替仰卧起坐。可现实真的是如此么?
通过严谨的调研方案,总结出相关数据:约80%受查的大众不明确正确的仰卧起坐姿势,约52%受查的大众相信仰卧起坐或致瘫,约80%受查的大众愿意接受仰卧起坐作为健身锻炼的方式之一,约80%受查的大众是从小学体育课上学习的仰卧起坐动作……调查发现,不少人常采用传统“抱头式”仰卧起坐,原因是2014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仰卧起坐的标准姿势为:仰卧于垫上,两腿稍分开,屈膝呈90度角左右,两手指交叉贴于脑后。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博士、专业教师齐洁也就此指出,事实上,当运动者本身有椎管内动静脉血管发育畸形,在做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爆发性的剧烈运动时才有可能诱发血管破裂。因此,“仰卧起坐致瘫”属于偶发事件,而这样由极个别并不确定的说法就果断“让仰卧起坐叫停”,理由也并不够充分。
我们都知悉“运动促进健康”,但往往却忽视了“运动风险”。“运动有风险,健身须科学”,了解自己,科学锻炼,才能促进健康。
仰卧起坐不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性活动,它通常还被视为一种用来强健腹部肌肉的方法。抗阻训练的共同目的在于:增强腹肌强度和增加对腹肌的控制,并且通常将抗阻训练视为提高躯干整体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将仰卧起坐分为两个阶段,当以屈膝姿势完成仰卧起坐时,该过程可以被划分为2个阶段。当两侧肩胛骨均离开床垫时即标志着躯干屈曲期结束
在较晚发生的髋关节屈曲期中,骨盆大约相对于股骨发生70°~90°的屈曲运动
如图所示,躯干屈曲期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腹肌收缩,特别是腹直肌收缩。这些肌肉的收缩可使脊柱胸段屈曲,骨盆后倾,同时腰椎变直。在髋关节屈曲期中,骨盆和躯干将向股骨发生旋转运动,髋关节屈曲期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臀部屈肌的有效收缩。对于腹肌中度无力者,当其试图完成完整仰卧起坐运动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出特征性的姿势。当试图运动时,其肌肉活动以臀部屈肌活动为主。因此,其胸腰屈曲运动幅度极小,而骨盆相对于髋关节过早发生过度屈曲。主要由髋关节屈肌发生收缩会导致腰椎过度前凸,特别是在仰卧起坐运动的起始阶段,这种趋势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