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迁徙传播欧阳出自姒姓,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秦末汉初,在瓯越之欧阳扶助汉灭秦有功,受封为东越王,都东瓯(今浙江温州)。汉代,其后裔某官涿郡(今河北涿县)太守。分两支:一居青州千乘(今山东高清),子犯罪伏诛,孙夭无后嗣;一居冀州渤海(今河北东南、山东西北),后裔繁衍。至晋,渤海派裔欧阳建,字坚石,官渤海太守,族多名扬,谚日:'渤海赫赫,欧阳坚石。'欧阳氏族人始称'渤海衍派',欧阳建为渤海派开基祖。其子欧阳质携族迁居长沙,成为两湖欧阳氏开基祖。至隋,欧阳纪(一作纥)官拜广州刺史,封渤海郡公。唐初,欧阳询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郡开国公。第三子欧阳通徙居江西鄱阳(今波阳),官司礼卿纳言,袭封渤海郡开国子。因反对武则天废中宗,请求立李旦为嗣君被杀害,后平反昭雪,被奉为赣、闽、越、粤欧阳氏开基祖。唐中叶,欧阳通第三子欧阳昌偕妻范氏由赣入闽,任泉州刺史,先后住居晋江潘湖、南安高盖山(今诗山)、泉州郡城西郊龙首山常泰里(今泉州市区西隅龙头山与甲第巷之间。一说先居南安高盖山,后居晋江潘湖)。欧阳昌有四个儿子(族谱只说三个),其中以第三子欧阳詹最优异突出。欧阳詹有三子:长子欧阳价居郡城常泰里(一说居住南安诗山),后裔繁衍传况,族谱无载,不详;次子欧阳萌,迁居莆田锦屏山下,祭扫欧阳詹坟,属莆田派系。三子欧阳柜,繁衍后裔甚是兴旺。明正统间,欧阳德安迁居安溪尚卿,娶妻黄氏,久不诞育,因信傍姓易育之说,拜廖氏祖墓,隔年生男;另一说娶妻廖氏,入赘为婿,久不诞育,拜岳父墓,隔年生男,姓廖名墓生,其派族是为欧阳廖氏。后又衍传到惠安廖厝和泉州北门街。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彭泽县、江西省新余、吉安、永丰、万载、赣州、会昌、安远,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南充营山县、达州开江、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涟源(石旗头)、浏阳、隆回(六都寨、司门前、石桥铺)、洞口、溆浦,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等地。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
三、历史上重要的欧阳姓人物有:东越王欧阳摇、西汉博士欧阳生;东汉汝南太守欧阳歙;唐朝书法家欧阳询;五代后蜀翰林欧阳炯,尚书左丞、宁江军节度使欧阳彬,博士欧阳詹;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元朝修宋、辽、金三史总裁官欧阳玄;明朝右佥都御史欧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