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371今日阅读:2今日分享:31

如何拯救制造业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但是今天我们的制造业遇到了巨大的危机。目前制造业每投入1元工资,在中国可获得2.86倍产值,在美国、日本可获得3.1—3.3倍的产值,在东南亚可获得5.81倍产值。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失去制造业人工成本的竞争优势。如果在中国的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美国日本,外资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作为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的长三角地区在此轮经济下行中受到的冲击十分明显。此前曾有媒体对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2015年的中报业绩做过统计,中报利润负增长比例均超过30%,其中,安徽最高,为49%;苏、浙、沪分别为40%、38%和33%。2015年二季度制造业不良贷款率,按照银行公布的坏账率3.77%,加上关注类的贷款是6.12%(关注类就是有可能要出问题),而按照外媒报道了制造业不良贷款率高达13.1%(只供参考)。制造业的坏账率占银行的坏账率是3.77%,是制造业的坏账率是所有行业最高。由此可以看出来,制造业危机不单单是制造业的问题。制造业危机已经扩散到我的银行系统,拯救制造业也就是拯救中国经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从政府到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到从业人员以及我们普罗大众,都有一个一直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制造业转型升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3月18日公布了《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2015年启动超过3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17年扩大范围,在全国推广有效的经验和模式。政府这样的重视制造业当然非常好,指明了制造业的未来方向。问题是现有的制造业怎么办,如何帮助他们进行升级转型了。学者也是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有不少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大力减税,政府要大力简政放权,要减轻企业的负担鼓励企业创新。哪类似减税这样的政策行不行了,我可以肯定的说减税是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的,但是拯救不了制造业。为什么这么说了,上面的数据我们看的出来制造业利润下降的很厉害,而且产能过剩很严重库存压力很大。很多企业是很艰难的在维持,而制造业的创新升级是很消耗资本的。问题是即使给他们减税了生存也还是很艰难,更别提创新升级了。减税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但只是减税或者一些行政政策是无法解决制造业的问题。我们的制造业危机,只能通过转型升级来拯救制造业。但是企业要转型升级,是想要巨大的资本支持的。那么钱从哪里来了?企业融资方式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2种,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机构为媒介进行的融资活动,如银行信贷、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委托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贷款等。上面的数据以及说明间接融资这条路走不通,制造业的不良贷款率非常高,不能在进行间接融资。而且我们现在的企业债是非常高的,企业也很难在借到钱了。直接融资是通过有价证券及合资等方式进行的资金融通,如企业债券、股票、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内部融资等。直接融资是以股票融资为主,企业进行股票融资可以减轻企业的债务压力。透过直接融资获取资本,资本用于企业研发,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但是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一直是G20国家中最低的。2012年底,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为42.3%,不仅低于美国这样市场主导型国家,也低于传统的银行主导型国家德国(69.2%)和日本(74.4%),以及人均收入远低于我国的印度(66.7%)等国。扣除政府债务后,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为37.0%,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6.1%缩小到22.2%,仍远低于高收入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为什么我们的自己融资比重很低了,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A股IPO是审批制,就这审批制还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证监会给叫停。这导致我们的很多企业无法登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就在去年有消息说我们要推出注册制,透过注册制来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本,用资本来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拯救制造业。由此可以看的出来注册制有多么的重要,但是因为A股的暴涨暴跌,注册制被无限期的叫停了。所以要想拯救制造业,就必须要遏制A股的暴涨暴跌。暴涨暴跌顾名思义,就是先有暴涨而后有暴跌。那就先看看市场涨到了什么地步,以及为什么暴涨!2015年牛市中A股主板的平均市盈率为24.24倍(起了决定性作用,股票市盈率几百倍。),深市主板的平均市盈率达74.5倍,中小板平均市盈率为83.16倍,创业板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已经达到令人咋舌的146.57倍。这是A股7月份的的数据可以看的出来,经济还在转型的大环境里。主板14.05倍市盈率非常正常,可是深市53.94倍、中小板50.85倍。创业板77.89倍市盈率,创业板市盈率相比之前的146.57倍低了很多,但是还是高的吓人。而每股美股和港股情况是差不多的!正常估值市盈率都在10-20倍左右!可以看的出来出了主板市盈率还算正常以外,其他板的价格泡沫更严重。一般来说,市盈率水平为:<0 :盈利为负(因盈利为负,计算市盈率没有意义,所以一般软件显示为“—”)0-13倍:即价值被低估14-20倍:即正常水平21-28倍:即价值被高28+倍:反映股市出现投机性泡沫当然以上指标只能参考!市盈率多少才合适了还要看整体经济的大环境,的具体经营情况而定。为什么市盈率怎么高了?那我们先看看a股投资者的结构吧!在剔除大股东所持流通股后,我们计算发现,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A股公募基金、保险、券商、社保基金、QFII、私募等六大机构持股市值占同期流通市值比例为16.45%。其中,公募基金占比最高,达7.6%,保险次之(5.81%),券商(1.11%)、社保基金(0.91%)、QFII(0.48%)和私募(0.54%)紧随其后;其余83.55%的部分均为散户持股,A股“散户化”的情况可见一斑。看到上面的数据可能很多人会把矛头指向广大的散户,事实上很多媒体和“砖”家就是怎么说的。也有人怪罪于我们的交易制度,比如审批制、t+1、没有退市制度。事实上有不少交易制度曾经就做过,但是并没有缓解我们的问题反而恶化了我们的问题,然后再次被打入冷宫。还有的制度是一直就存在,但是因为市场的投机因素一直无法很好的得到很好的执行,。所以我想说的是制度问题肯定是有的,但是是不能完全怪制度。那么肯定就是散户的问题吗?我个人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散户人数虽然众多,但是个体能力有限在市场上没有影响力。但是散户确实持有大部分的仓位,那么该如何解读这个现象了?羊群效应理论;例如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用羊群效应理论来解释现转再贴切不过了,哪先来看看谁是狼了?那么谁是头羊了?谁是羊群了?头羊;不管是私募基金、公募基金、投行等等投资机构,他们无论是信息资讯、资金、话语权、能力,以及时间,机构投资者都有绝对的优势。这些保证了他们是第一个吃到新鲜的草的头羊。狼;大股东手上握有大量的廉价的原始股,在牛市名字改一下、分布个公告、搞个互联网有关的小小的收购,在找几个机构一起讲故事。股价就会涨几倍,然后大股东在市场上大手笔的套现,轻轻松松的就把钱赚到了。每次牛市中大股东无意都是最大的赢家没有之一利于不败之地,毫无疑问大股东就是潜伏这的饿狼。(请问这样的市场还怎么服务实体经济?请问谁还会去兢兢业业辛辛苦苦的去做实业了?)羊群; 2016年上半年相比去年底,A股市值竟缩水了7万亿元,A股持仓投资者人均亏损14万元。
方法/步骤

总结;在“头羊”和“狼”齐心协力的诱导之下,然后全世界最大的“羊群”疯狂的哄抢之下。我们的A股这一小块“绿草”的价值在很短的时间里被台上天了,一个巨大的价值泡沫就此形成了,从而照旧了A股的价格暴涨。暴涨过程中“头羊”开始一一离场,“狼”也开始了疯狂的“捕猎”。在这之后等待“羊群”只有荒漠和死亡,股灾爆发了!但是目前很多媒体人和“砖”家包括监管机构,主流言论是认为我们的股市巨幅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散户比例太高,散户缺乏风险意识对资本市场缺乏敬畏之心。我们应该要加强散户投资者的教育,让散户变成职业投资者,这样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首先投资者要具备风险意识的前提是,投资者要具备大量的时间还要消耗大量的精力,以及大量金融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这些正是散户所没有的,因为散户基本都是兼职投资。自然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去经营账户。知识方面就更欠缺了,接受过新特性金融知识教育的人是极少的。实践经验就更是扯蛋了,因为绝大部分散户都只是为了A股市场上的短暂的牛市而来,都只想赚一笔就走人。股市一旦暴跌了,大量的散户纷纷离场,想对他们进行教育做梦。绝大部分的散户根本就不想变成专业的长期投资者,所以想对他们进行投资教育简直是笑话,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小编身边就有好几个,神仙都救不了他们)。而且事实上了我们一直在加强投资者教育,但是结果了20年前A股是这样、10年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目前看来未来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事实胜于雄辩。美国证券市场历史悠久,在1950年以前散户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曾高达94%,而如今美国散户连5%都不到,这剩余的5%都是财务能够实现独立自由的人士,美国在1950年之前和1980年左右,基本都是散户的天下,基本没有人会相信机构,因为当年的美国金融机构内幕横行,老鼠仓遍地!而今天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个体散户日均成交量仅占总体成交量的11%;其中超过一万股的大单中90%是在机构与机构投资者之间进行的。美国是怎么转变的在这里就不多解释了,而且说法不一有兴趣可以百度补脑。但是上面的数据说明了美国并没有像我们一样通过所谓投资者教育,让散户变成专业投资人。而是他们的散户数量减少了,上面的数据很好的佐证了这一点。而且纵观全球的资本市场发展史,目前为止还没有那一个政府或市场能够把散户教育成专业投资人。所以说我们现在监管部门所提的投资者教育,基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这样的先例。我应该看到无论是我们自身情况,还是海外市场的经验投资者教育这条路是看不到希望的,是永远都无法走通的一条路。我们应该换个思路想想,从别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且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不只是散户,比如说结构投资者、大股东。虽然他们在数量上不如散户,但是他们的信息量、话语权、能力上、资源、影响力各个方面散户之上的。而且我们市场上机构投资和大股东,本质上他们和散户一样投机没什么区别,我们应该更多考虑从他们身上入手解决问题。现在我们明确了大的方向,那么接下来是怎么做的问题了。我们来看看机构是怎么做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想要一只股票上涨,全球的机构投资者都是一样的手法,未来的成长性有多么巨大,然后大笔买入拉抬股价。只是海外市场都是机构在买,而且海外机构他们最多接受平均20倍市盈率左右。而我们市场主要是机构忽悠散户买。而且市盈率无上限。我不关心机构讲的故事,但是机构给的估值高道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让整个市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泡沫。而他们没有的成长,而是在一个很高的价位上高抛,让广大的散户来做接盘侠,最终引发股灾。我个人建议应该以市盈率为定价标准,定义一个“泡沫价”。什么是“泡沫价”了?市盈率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么的估算值有了泡沫,那么这个价格就是“泡沫价”。举例;的估值是60倍市盈率,那么这是“泡沫价1”。 70倍市盈率是“泡沫价2”, 80倍市盈率是“泡沫价3”。按照上面的泡沫价的定义,的市盈率涨到了60倍就是达到了泡沫价1的标准。此时泡沫以及初步形成了给市场带来了危险,也威胁到了中小投资的投资利益。这时我们不能阻止投,因经营改善甚至是营收暴涨等等,公司确实是给市场带来了实际上的利润的回报。但是我们的经济还是在触底的过程中,那就可以肯定这是投机行为。一家电后面就叫A公司,总市值20亿流通市值2亿,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小盘股了。A公司的市盈率是40倍,股价是4元。某一天A公司发布公告要进军VR领域,随后机构调高A公司的估值到6元(此时是60倍市盈率“泡沫价1”),表示看好A公司的未来的发展。 并且自身500万购买了A公司的股份约2.5%的股份(此时机构成本不到4.5元),A公司股价直接2个涨停。随后散户大力追买,股价很快就到6元的目标价。A公司估值泡沫已经形成可是机构视而不见,无视股价的泡沫将目标价调高到7 元(“泡沫价2”)后在调至8元(“泡沫价3”)。在这过程中机构在追买A公司股票300万(此时机构成本不到5.5元)。此时A公司的股价是8元市盈率是80倍,总市值是40亿流通市值4亿了。然而A公司什么都没,散户见股价翻番走势很好大量买入,更加疯狂的买入。而股价已经是天价了,机构也依然盈利差不多50%了,大股东身价翻倍。他们开始疯狂的减持套现离场,这是赤裸裸的投机。我们应该在交易制度上加以引导控制风险。说到这可能有人说无所谓了,如果价格高了市场会自然会纠正价格。但是可惜的是我们的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健全的市场,甚至很多时候是一个失效的市场。自身纠正价格的能力是没有的或说比较弱,这时我们就不能寄希望于市场自己去纠正价格。那么怎么做了,我个人建议当价格被推倒泡沫价1的时候,应该对机构投资者锁住20%的仓位(声明;锁仓是不能卖出股票了,但是可以继续买入,但是散户是可以自由买卖。),而大股东减持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锁仓的比例要随着股价的泡沫增长一起增长,比如说价格到了泡沫价2时锁仓比例可以调到50%,大股东减持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1%。价格到了泡沫价3的时候锁仓比例可以调至80%,大股东禁止减持。锁仓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了?锁仓后机构投资者自然不能在恶意炒作拉抬股价后在恶意抛售做空股价,从中获取暴利。锁仓毫无疑问可以减少了随意炒作股价带来的盈利,锁仓同样可以锁住大股东的利益。按照A公司的情况当市盈率涨到了60倍的时候,就会被自动锁住20%仓位。这是该机构的盈利的那部分基本是被锁住了,而且价格继续上涨的话锁住的仓位是会更多的。而资本市场是非常重视预期的,在这样的预期之下机构几乎是100%是不会继续拉抬股价的。这样一来股价基本是就是在60倍以下运行的,那么就肯定不会有暴涨,没有暴涨自然是不会有暴跌的。一个相对平稳有序的市场,自然我们就可以重新考虑执行注册制。注册制有更多的机会用一个合理价格到市场上融资,让更多有资质的企业都能拿到资本。用资本让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各自的梦想共同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不只以天价垄断资本,最终这些资本是流入了一小部分人的私人腰包,不要让资本市场变成一小部分人的游戏。注册制会让资本市场更加多元化,也让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做更多的投资组合。让资本更多更好的服务企业,服务我们的实体经济服务我们的供给侧改革。哇哦锁仓!所有人都会说这样不就影响到市场的自由交易吗?交易不公平,我想说先别喷,我要解释。第一;纵观全球无论哪一个资本市场都不是以自由交易为第一目的,包括纽约、伦敦、香港等等全球化的金融中心。他们都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以服务全球经济和企业为目的,然后保障自由交易。没有控制市场风险其他的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服务经济、服务企业、自由交易、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锁仓的目的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控制风险。风险是根上的问题,自由交易是树干上的问题。第二;世界上最尖锐的矛盾不是对与错,而是双方都是对的。市场交易的是不是公平,是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问题。每个人的位置角度不一样,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是不存在所谓的公平不公平的说法。公平只是强者抢夺弱者的手段。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平稳有序的市场,服务我们的实体经济、服务我们的经济转型升级,而不是一个有公平但是巨幅波动市场。第三;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我们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无效且不健全的市场。我们也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自由交易的市场,所以说锁仓影响自由交易是一个伪命题。第四;不管是海外市场还是我们自己的市场,故事都是机构和大股东讲的。估值报告是机构给的做的,股价是机构炒作的(前几个涨停板一定是机构做的)。所以他们应该根据泡沫的大小持有相应比利好的兑现,而不是第一个去捅破泡沫获利了结。喊着自由交易的口号行投机倒把之实,危害资本市场危害国民经济。其实泡沫价政策本质上和t+1政策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虽然t+1政策也存在争议,但是t+1确实是帮助减少了市场波动。在控制风险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而慢慢的被大部分人接受特别是老股民。泡沫价政策同样都是为了控制风险减少波动,让市场更平稳的运行。我在上面给泡沫价1泡沫价2泡沫价3,分别定价是60  70  80倍的市盈率。这个价格只是举例,具体如何定价是最好的。这个还要看!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给以不同的定价,不能一刀切统一定价。上面的数据我们也看到主板和创业板的市盈率差距非常大,用一个价格定义2个或多个不同的市场是不合理的。创业板和中小板是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他们市值较小而且很多是新兴行业。有着很强的成长性强,给以他们更高的估值也是合理。所以要给中小企业一个更高泡沫价,二线三线蓝筹一个略低的泡沫价,一线蓝筹定价要更泡沫价低。具体定价可以商量,我只是提供一个思路。思路是有了,但是不能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的执行。要是直接就这么用的话,可能给市场带来的影响太大了特别是创业板。创业板平均市盈率就80倍,个股几百倍上千倍市盈率有的是。不能因为某一个制度给市场带来太大的波动,就像熔断机制一样。给市场一个过渡期还是很重要的,可以让泡沫价的价更加柔和一点。泡沫价1泡沫价2泡沫价3,起始分别定价为100  120  150倍的市盈率。可以考虑先消灭100倍以上的市盈率,然后90倍慢慢的一步步把价格往下调,直至最后让整个市场在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文章的题目我如何拯救制造业,然而文章的大部分的内容是在介绍资本市场的情况,以及如何消除资本市场泡沫,和如何控制资本市场的泡沫。但是最终的目的却是希望,能够有一个稳定运行的资本市场,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企业用资本加强于研发,让制造业能够转型升级。让资本市场服务我们的实体经济,服务我们的制造业。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