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玉石饰物中,常见的假货有: 代用石:就是冒名顶替,以彼物代替此物,尽管这类石头也属天然,但二者主要是成分不同,而在质感、颜色、光性等方面有类似之处易鱼目混珠,使人真假难分。这样以次充好,为了从中牟利。例如用无色的锆石、水晶、黄玉等冒充钻石。 二层石:就是上部和下部的石质不同,一块佩饰石是由两片石头黏合一起制成,上面的真(好),下面的假次),这如同常说的“脸上贴金”。成品饰物难以识别因为下部常被镶嵌包装起来看不到。如将美丽变色的白欧泊片,黏合在普通白色蛋白石底托上;或黑欧泊黏合在黑色玛瑙石底托上。如果是未镶嵌的,可观察横断面就会发现黏合处有一条明显的界线。另外“开窗”的翡翠也有搞成贴面的。这实际上是以“真”代“假”,不“偷工”却“减料”。 改色石:经人工处理,使其增色或变色。如灰白、灰蓝色的玛瑙,经加高温灼烧,使其呈现棕红色。最常见还有改色的黄玉(矿物):将无色透明的黄玉(产量相对多),经射线(如Υ射线等)照射,变成蓝色的黄玉(少量可呈黄色)。用激光轰击低档翡翠,同样可以使它的绿色变深变美。 染色石:用颜料、化学剂、动物血等,将无色或浅色的石料染出鲜艳的色调,尤其在玉石中多见。玛瑙、翡翠、岫玉被染过色的在市场上多见。那些各种颜色的葡萄多是染成的,黄绿色的是岫玉,而紫的则是岫玉经高锰酸钾浸泡过。古代将玉石植入被屠宰的狗、羊体内,再深埋地下,久之染成红色。不过沁色的古玉专有人收藏。 人工(造)石: 一种叫“合成宝石”,以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生成条件,制造出与天然宝石有着相同或近似物理化学性质的宝玉石,如市场上多见的合成刚玉宝石(红宝石、蓝宝石)、人造水晶。其他还有合成金红石、尖晶石、金绿宝石、祖母绿、钻石等,但后几种造价高,市场上不多见。另一种是用别的材料仿造的,如用玻璃纤维作原料,加树脂熔合成“人造猫眼石”,但它不透明鲜红、蓝色也是真正猫眼石不具各的。再如用一种叫“玛瑙粉”的材料,经人工烧制的玛瑙(常用来制大型玛瑙件);还有种称作“料器”花的工艺品,以及用“骨粉”为材料制成的雕刻品,都被称为玉石料。至于那些“水晶晶体”,要注意不少是人造的,有的就是有机玻璃。第三种可称为人工“创造”的石质代用品,如立方氧化锆冒充钻石,还有钇铝榴石、钛酸锶等,它们是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矿物。 上述常被称为“假”、“冒”货的产品,其实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是人为了非法牟利,说假话骗人,才使它们获此“殊名”。这些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的造假商品不得人心。一个外国人在北京的一个旧货市场买了上万元的一粒钻石,经鉴定是玻璃。这样上当受骗的例子很多,不仅破坏了市场规则,也损害了国家民族的信誉,应引起国人的重视。目前许多大的珠宝商店以“诚信为本”,能指明商品的真实属性,但个别小商小贩,要么说假话不脸红,要么装不知道。因此购买高档宝玉石最好到大商店,或者看有无可信的鉴定证书。同时一定要多学多懂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由于宝石质量无止境,价格差别很大,鉴定起来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特别是用肉眼鉴定,即使专家里手也常有走眼的时候,对于普通人和爱好者来说,要先在总体上掌握一些基本方法: 一是看颜色,人造宝玉石颜色一般非常鲜艳,而且均一。 二是看净度,合成宝石相当透明、纯净,或有白色面包渣状未熔融色体,而天然宝石常含有包裹体、“绵柳”及羽缝等。 三是看气泡,用10倍放大镜观察,人造的往往有圆状、拉长呈细水滴状的气泡,天然宝石则没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四是看生长纹,合成宝石的色带和生长纹常成弧形线,天然宝石则为直线。 五是掂重量,尤其对“料器”及有机合成材料制品鉴别很起作用,因为它们比重小。 六是感知温度,用手或舌感觉一下凉热情况,同样能区分是石质材料还是有机合成材料,前者凉,后者温。 七是听声音,真的“玉质金声”清脆,合成材料声音低沉。
上一篇:如何在PPT中插入秒表倒计时
下一篇:无毛猫会长猫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