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名小吃 原巷口鱼丸
来厦门旅游的外地游客对于厦门很是陌生,却不知道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俗语,“不到鼓浪屿,不算到厦门;不尝原巷口鱼丸,不算到中山街”。原巷口鱼丸铺,始源于1821年,是一家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它伴随着鼓浪屿一起成长,见证着鼓浪屿的荣辱兴衰。是厦门小吃餐饮文化的代表,又是厦门旅游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推的原巷口鱼丸以其皮Q劲足、鲜、脆可口,馅香而多汁,汤头地道而闻名海内外,是来厦门必尝的四大名小吃之一。
“原巷口”鱼丸以品质铸就名牌,曾先后在北京荣获各项奖章。并接受“首届中国城市运营商大会暨城市创意风暴论坛”到会最高的国家领导人迟浩田亲自颁发的“旅游餐饮行业突出贡献奖。
原巷口鱼丸铺内设餐饮区,上百种特色小吃,有25元海鲜小炒、花生汤、海蛎煎、姜母鸭、皮蛋瘦肉粥、沙茶面、大骨汤、炸鸡块、面线糊、肉粽、鲨鱼排、烧仙草等各种美食。这是厦门小吃的聚集地,也是厦门美食的汇集地。
粉丝扇贝:一道深受大众喜爱的蒸菜,是以扇贝,粉丝,蒜蓉为主料制作的。这道菜不光扇贝鲜美,连本身毫无味道的粉丝也因为吸收了扇贝的鲜、蒜蓉的香变得十分好吃。
芋包:说到厦门芋包,它的美味是无人能挡,尤其是刚蒸起来的芋子包皮薄薄的,似乎里面的馅都要冲破那皮出来了似的。尽管刚蒸好的芋子包很烫很烫,但你还是会忍不住要咬一口,而且是一大口。
姜母鸭: 福建一道汉族传统的名小吃。它既能气血双补,同时搭配的鸭肉有滋阴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药膳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适合于秋季和冬季食用。据《中国药谱》及《汉方药典》两书所载,姜母鸭原系一道宫廷御膳,相传为商代名医吴仲所创,后来流传至民间,遂成为一款名菜。老姜除腥热身的药膳效果也是让人们普遍喜爱的主要原因。
海蛎煎:海蛎煎选用海蛎中的上品“珠蚝”为主要原料,把鸡蛋、地瓜粉和切碎的大蒜调匀,然后用适量的猪油在锅里煎至两面酥黄。起锅后撒点胡椒,吃时,以蒜泥、沙茶酱、芫荽、辣酱等为作料,方能达到香脆细腻、美味可口之功效,配上鱼丸汤,简直连舌头都会一起吞下去。
爆炒螃蟹:麻、香、辣、鲜的特点。爆炒螃蟹可谓餐桌上颇具人缘的一道下酒菜。食之有味,越吃越有嚼头,就上一杯清凉的啤酒约上三五知己闲坐。省去了担心吃地沟油的危险!越到夏天的簋街越热闹,每每飘出的麻香味让走过的人不由的停下脚步。
香炸鲨鱼排:香喷喷的鲜美之气漫延迂回,萦绕鼻端,令人垂涎欲滴。闻其香,心旷神怡;偿其肉,回味无穷,怎一个“香”字了得!此鱼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偿啊!
中医认为,鲨鱼肉有益气滋阴、补虚壮腰、行水化痰的功效。科学家发现在所有动物中,鲨鱼是惟一不会生癌的动物。而多项研究也发现鲨鱼制品也确实对癌症患者有一定的抑制癌细胞的作用。除了癌症以外,对于许多发炎性及自体免疫性疾病伴随有血管异常增生的情况,如风湿性关节炎、干癣、红斑性狼疮等皆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作为以鲨鱼为原料的厦门四大名小吃之一原巷口鱼丸,为了能让顾客品尝到更多的鲨鱼小吃,遂自主研制多重菜色。
清道光元年,台湾渔民陳朢鉪(1792~1869) 随渔船出海,途经鼓浪屿时突遇台风,故上岛避之,因风急浪大而渔船尽废,无奈之下只得暂居此岛,当时岛上人烟稀少,偶有周边过往渔民上岛歇息、补网、晾晒鱼货,后发觉岛上景色秀美,果实丰硕且四面环海,渔产极多,便自建茅屋定居鼓浪屿。甲午战争以后,鼓浪屿的人口大量增多,陈氏开始销售自制鱼丸直至1925年,陈氏第四代传人陈聚树(1883~1957)把祖屋辟为店铺,挂牌“巷口鱼丸铺”开始经营带汤的鱼丸汤生意。因其制作的鱼丸Q、鲜、脆;汤头地道纯正,真材实料,物美价廉而名扬海内外,在当时已是极富盛名的地方美食。相传至今,巷口鱼丸铺的第七代传人陈毅伟先生秉承祖训,继续发扬原巷口精髓,在中山街镇邦路12号开设百年店铺,是来厦必吃的厦门四大名小吃,取名为“原巷口鱼丸铺”
清末民初,因战乱民不聊生,致使大批华人“下南洋”。吴氏家贫,幼孙胜仔,无奈“下南洋”谋生。胜刚成年,未出过远门,奶奶(啊嬷)不舍,临行之时,剥花生,加水熬煮,以甜花生汤饯行,寄寓胜他乡落地生根显富贵;多年后胜衣锦还乡,难忘当年花生汤,求啊嬷每日煮之。胜回南洋,啊嬷甚是牵挂,日煮一汤,已成习惯。因思胜之情甚切,遂盘一小店,经营自制花生汤。因胜随“和记洋行”出洋,便取“和”字代平安,取名之“胜”字代成功,故为“和胜记花生汤”
中山路地图一览表
选菜色要合理搭配,甜的,辣的,酸的,咸的等搭配不好会起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