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一句成语叫“未雨绸缪”。原话的意思是,在没下雨的时候,就要把门窗捆绑起来。后来,人们把它俞做一件事情先要做好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办事情这样,写文章也如此。在动笔之前,就要做些准备工作。诸如搜集材料、审题立意、选择材料、编写提纲等等。在这些准备工作中,积累材料是基础和出发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做不成饭,没有素材也难于写成文章。因为文章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它是作者从生活中搜集材料,经过头脑加工处理而写出来的。所以说,积累材料是写作准备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说“落笔成章”,那也是在平时积累了很多知识,经过深思熟虑,写文章时才能一挥而就。如果平时没有掌握丰富的材料,落笔是成不了章的。据说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他写的诗又快又好。一次,他坐船去汴梁,同船都是些文人墨客。途中寂寞,大家坐在一起对对,写诗,别人苦思冥想。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首好诗来,而他却出口成章,落笔即诗,首首出色,惊倒四座。不久人们发现他身边总是带着小袋子,不时地在纸上写些什么,然后塞在袋子里。有人偷偷地打开他的袋子一看,发现纸上全是记的诗句或搜集的写诗素材。大家这才明白他出口成章,落笔即诗的原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写作虽在一时,积累全在平时,如果平时注意积累材料,知识只储备丰富了。写作时就可以化难为易,得心应手。有了材料,并不等于文章。因为一篇文章不能把所有材料都用进去,还有一个怎样选用材料的问题。一旦文章的题旨确定了,下一步就是选择最能充分地、圆满地表现题旨的材料。如必须选择与文章的题旨密切相关的材料,选出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作为核心,串起其他有关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材料体系,选择的材料必须真实、新颖等等。基于这些要求,积累的材料太少是不够用的,材料少了就没有选择余地,甚至选不出需要的材料。只有积累大量的材料。写作时才能在非常丰富的材料中任其选择,优中选优,这样选出的材料才能保证质量。抗美援朝的时候,魏巍同志作为随军记者来到前线,他亲眼看到听到志愿军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故事。他曾以深厚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以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为主题,写了一篇通讯,里边用了二十多个生动例子。他把稿子送给别人看,大家觉得不够劲,好象记流水帐。后来他写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从二十多个例子中筛选出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即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孩子、防空洞里一把炒面一口雪。来表现主题,歌颂英雄。文章发表后,强烈地震憾了读者的心灵。“最可爱的人”就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如果没有二十几个例子,也就难于选出有代表性的材料,也就写不出好文章。只有平时养成积累的习惯,掌握大量的材料,才能给写文章时提供选择材料的可能。一篇好的文章,除了需要积累文章主题方面的材料之外,还需要许多辅助材料或相关材料。好比做菜,除了主料而外,还需要配料、佐料,主次搭配,才能色、香、味俱佳。如果只是清水煮肉,什么其他材料都不放,再鲜嫩也难适合食客的胃口。曹雪芹写《红楼梦》,除了积累了贵族兴衰这一主题所需要的大量材料之外,还积累许多下层人物的原型及其生活、性格材料,因此才能塑造出刘姥姥、晴雯、焦大等活生生的文学形象;除了积累高雅的诗,词、对等知识。还熟悉了解诸如刘姥姥、薛蟠口中说出的粗俗语言;甚至连衣着、膳食、看病的药方也无不涉及。可以说,曹雪芹如不积累广博的知识、材料,根本不可能写出千占流传的名作来,令各类读者叹服。总起来说,无论写哪种类型的文章,都需要重视材料的积累。材料积累,一是要多,多才能择优而用之;二是要广,广才能使文章丰富多彩。这就是材料积累最起码的含义。
上一篇:自主创业的八种创业人
下一篇:盗贼之海怎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