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汽车玻璃的更换方法》、《2014-2018年中国汽车玻璃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首先,分析我国汽车玻璃的分类玻璃是汽车上比较重要的部件,不同档次的汽车配置的玻璃也不同,而不同的玻璃对汽车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夹层玻璃夹层玻璃一般由两片普通玻璃和玻璃间的有机胶合层构成,也可以是三层玻璃与两层胶合层构成或有更多的层复合在一起。夹层玻璃的原片既可以是普通玻璃,也可以是钢化玻璃、半钢化玻璃、镀膜玻璃、吸热玻璃、热弯玻璃等。中间层有机材料最常用的是pvb(聚乙烯醇缩丁醛),也有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硅、聚氨酯等。具有高抗穿透性的夹层玻璃为a类夹层玻璃。◆ 钢化玻璃钢化玻璃是一种预应力玻璃,为提高玻璃的强度,通常使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在玻璃表面形成压应力,玻璃承受外力时首先抵消表层应力,从而提高了承载能力,改善了玻璃抗拉强度。我们通常所说的钢化玻璃均指物理钢。◆ 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是由两片或多片浮法玻璃组合而成,玻璃片之间夹有充填了干燥剂的铝合金隔框,之间用丁基胶粘结密封后,再用聚硫胶或结构胶密封。◆ 包边玻璃包边玻璃是汽车安全玻璃的总成化产品。玻璃包边设计不仅体现了汽车厂家对审美的需求,同事也使玻璃与车体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具有提高汽车生产线装配效率、缩短装配周期和增强玻璃强度、提高密封性、降低噪音以及附加附件等有点。◆ 防弹玻璃防弹玻璃是由三层玻璃与pvb胶片组成厚度所生产的夹层玻璃,可以成功地抵御子弹及子弹击碎的玻璃碎片的穿透,成为防弹玻璃。玻璃的防弹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总厚度和子弹能量。◆ 憎水玻璃憎水玻璃技术可以被应用在汽车挡风玻璃中。使用憎水汽车玻璃,在下雨时,雨水会迅速从上方滑出挡风玻璃的范围,可以增加驾驶者的视野,减少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憎水特性在普通的驾驶条件下可以持续6个月以上。这个技术不是用来取代刮水器的,而是用来和刮水器共同配合达到最大的驾驶视野的。◆ 天线玻璃玻璃上增加一定形状的导体,起到接收天线的作用,与普通鞭式天线相比,由于天线隐藏在玻璃上,因此也叫隐藏式天线。◆ hud前挡玻璃hud是head-updisplay的简写,该项技术最初是用于军事用途,特别是用于战斗机上。从1988年开始用在汽车工业上。hud原理:通过放置在仪表台上的发射器,将汽车的一些运行信息投射到玻璃上,成像在司机眼睛正前方2-3m的位置,正好在引擎盖的上方。◆ 隔音玻璃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乘客在车内会听到来自很多方面的噪音:发动机,车轮与地面摩擦,汽车本身振动以及风噪等,普通的汽车玻璃能阻隔一部分的噪音,但是无法满足目前乘客对噪音舒适性的要求。◆ 隔热玻璃目前汽车玻璃面积越来越大,因此透过汽车玻璃传递到车内的热量也相应增加,它能降低太阳能的透射,以提高乘客舒适度,降低空调能耗。◆ 加热玻璃冬天启动或驾驶汽车时,前后风窗易结冰,为确保您在恶劣天气更加安全,加热玻璃应运而出,加热玻璃含两种不同的加热方式,包括:夹丝加热,印刷材料加热。
然后,分析我国汽车玻璃行业相关政策1、《安全玻璃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安全玻璃》2009年12月,根据《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第117号令)的要求,国家认监委对《安全玻璃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安全玻璃》(编号:CNCA-04C-028:2006)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规则增加了对安全玻璃获证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和证书有效期等内容,明确了有关产品的相关技术要求,调整了工厂确认检验的最低频次规定,同时对原规则的个别内容进行了勘误修改,修订后的实施规则为《安全玻璃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安全玻璃》(CNCA-04C-028:2009)。对于2010年1月1日起新申请认证的安全玻璃产品,须按照规则要求执行,在2010年1月1日前,新申请认证的安全玻璃产品新老规则均可适用;对于按老版规则认证的获证安全玻璃产品,自该次规则修订发布之日起由指定认证机构结合监督复查进行转换。规则所指安全玻璃适用于建筑、铁道车辆和汽车用与安全性能相关的各类玻璃产品,其中汽车用安全玻璃包括农用车及其它道路车辆用安全玻璃。与安全性能相关的汽车用玻璃包括夹层玻璃、钢化玻璃、区域钢化玻璃、塑玻复合材料、安全中空玻璃等;与安全性能相关的建筑用玻璃产品包括夹层玻璃、钢化玻璃、(安全)中空玻璃等;与安全性能相关的铁道车辆用玻璃产品包括前窗夹层玻璃、前窗以外用夹层玻璃、钢化玻璃及安全中空玻璃等。2、《平板玻璃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平板玻璃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具备基本条件的平板玻璃企业(含符合条件的现有生产线和新建线),须按照程序向本地区工业主管部门提出企业公告申请,并按照要求报送有关材料。由工信部在组织专家对相关材料复核、重点抽查和公示后,以公告形式发布符合准入条件的生产企业(生产线)名单。《办法》自2010年1月10日起施行。工信部此前于2009年11月曾发布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平板玻璃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严格市场准入,凡是不符合2007年9月10日《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的违规违法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工信部将组织好企业申请、资料核实和上报工作,并尽快公告第一批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工信部称,未公告企业不得参与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银行不再给予新的信贷支持。
其次,分析我国汽车玻璃行业产业链汽车玻璃行业上游产业链包括纯碱、石英砂、重油、浮法玻璃、PVB膜等领域,下游应用市场主要集中在汽车领域。
再次,分析我国汽车玻璃行业发展现状中国汽车市场的长期快速增长为中国汽车玻璃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例如:福耀玻璃、信义玻璃等。当然,也吸引了诸如日本旭硝子、英国皮尔金顿(2006年2月被日本板硝子全资收购)和法国圣戈班等国际玻璃制造业巨头在国内的投资企业的关注和加入。据《2014-2018年中国汽车玻璃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2012年,汽车行业市场需求增长减缓的影响下,汽车玻璃行业的增长率下降,但是汽车保有量的稳定增长为汽车玻璃售后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突破1亿辆。按照汽车市场增长8%,同时依据国际普遍的汽车风档玻璃破损率也约为8%计算,2012年我国汽车玻璃行业市场规模需求约为3000万台套。
最后,分析我国汽车玻璃行业发展前景全球汽车玻璃行业按消费市场主题划分,欧洲、北美、日本、中国以及韩国分别占据34%、26%、19%、9%和5%的比重,合计占据全球汽车玻璃市场93%。按企业来划分,全球汽车玻璃市场被高度垄断,日是世界上最大的玻璃制造商,几乎占领了汽车玻璃市场25%的份额,而且,玻璃行业的巨头(圣戈班,日本板玻璃等)也霸占了汽车玻璃市场巨大份额。世界三大汽车玻璃制造商板硝子(NSG)、旭硝子(AGC)和圣戈班连同其在在内共同占据了全球OEM市场70%左右的市场份额。中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随着而来的是中国汽车玻璃行业需求增大,每年以20%的增长率不断增加。中国汽车玻璃行业龙头企业——福耀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商,占有全球10%的汽车玻璃市场份额,在国内OEM市场,占有率高达60%。市场方面:汽车玻璃市场分为整车配套市场(OEM)和售后维修更换市场(AGR),从全球范围来看,汽车玻璃的OEM市场约为AGR市场的5倍左右。(1)OEM市场的大小由每年全球汽车产量决定。2011年全球汽车产量达到8010万辆,同比增长3%。其中亚洲汽车产量共计4060万辆,欧洲汽车产量为2110万辆,美洲汽车产量为1780万辆。(2)AGR市场的大小由当地汽车保有量和汽车玻璃更新频率来决定,2011年8月16日,世界著名的美国汽车行业杂志Wardsauto公布,截至当日,全球处于使用状态的各种汽车,包括轿车、卡车以及公共汽车等的总保有量已突破10亿辆。中国汽车市场: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578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22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6.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872万辆,增长20.4%,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4322万辆,增长25.5%。2011年,中国汽车销量为1850.51万辆,我国平均千人汽车保有量为69辆,世界平均水平140辆,将近世界水平的一半。中国汽车销量为1806万辆,汽车保有量为7800万辆,千人汽车保有量为52辆,千人乘用车保有量为33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市场空间巨大。
总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生产国,国内有超过200家汽车玻璃厂,但还不是汽车玻璃生产强国。除了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外,不少汽车玻璃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产品质量不高。而且汽车玻璃行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行业内部的竞争相当激烈。汽车玻璃行业格局已形成:福耀和信义玻璃是规模最大的两家企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此外也有一些较有规模的企业,但其表现难以赶超这两家企业。在规模上,福耀和信义玻璃比行业排名第3、第4的企业要大3-4倍。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玻璃行业目前供大于求,行业集中度偏低,同时因为竞争的加剧,导致中国玻璃行业将会不断进行兼并重组,这种格局是在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汽车玻璃行业,这也是汽车玻璃行业必然的发展方向。中国玻璃工业正处在经济、技术转型和融入国际市场的关键时期。国内汽车玻璃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已经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整个行业面临重新洗牌。原料价格的上涨、市场需求的放缓使得未来汽车玻璃行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而中国多数汽车玻璃生产企业规模小,产品安全性能,高技术含量产品缺乏等问题阻碍了汽车玻璃为国际化配套进程。除了国内汽车玻璃企业竞争激烈之外,国外企业也纷纷挺进中国市场,、美国的PPG、法国的MSC公司、英、意等国外著名玻璃及设备制造企业纷至沓来。在国外著名玻璃制造企业的压力下,国内汽车玻璃行业竞争形势更加激烈。未来企业的兼并重组将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