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1939年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从此,机器人不再仅仅出现在人类的想象里,开始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中。
随着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机器人学这门学科的称呼,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将机器人应用于教育,1989年Parker,Martin,Sargent于在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名为6.270的课程。该课程实质是一个面向本科生的机器人设计竞赛,参加该课程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运用统一的器材设计参加比赛的机器人。
于1993年创办的美国家用机器人灭火比赛是第一个面向全球、定位于教育的机器人比赛,也是第一个由大学生、中小学生共同参加的机器人比赛,这一比赛的成立对全球机器人进入科学、技术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机器人教育具有很强的拓展性,是多种学科综合的学科,是由各种传统的学科构成,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结构、建筑、地理、生物、能源、信息技术等。学习机器人可以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包括动手、想象、创造、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理解、决策、组织、实验、计划性、条理性等。很多国家都意识到机器人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各国都开始大力在学校开展机器人教育,也开始生产专门用于教育的机器人产品,目前来说,全球最著名的教育机器人品牌为乐高(LEGO),创办于丹麦,至今已有80年的发展历史,在全球有着广大的粉丝。
机器人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课程学习,一个部分是机器人竞赛,目前,全球的比赛有很多,内容大同小异,大致包括机器人足球赛、灭火竞赛和综合竞赛,国际型比赛包括FLL,WER,RoboCUP和FIRA等,中国科协也组织了国内的中小学机器人大赛,并且获奖的学生在升学上能享受相应的政策。2016年,教育部还专门拨出资金,为国内各大中小学提供科技教育实验室的搭建,目的也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前沿科技,学习机器人,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青少年的素质会让世界惊叹,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会出现在国际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