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笔、电脑、互联网
条理性不就是用数字将主要内容进行标注吗?对,但不仅仅如此。如果只是无差别的将答题的内容用“一、二、三、四”标注一下,会发现得分会比自己想象的要低,为什么?因为答题的内容存在重复、内容交叉甚至逻辑混乱等问题。所以通过材料的阅读来提取要点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应该将同类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归纳(合并同类项)。为了更好的合并同类项,在试卷上(稿纸上)总结归纳关键词、关键点,帮助自己更好的理清思路。
层次性层次不就是“1234”吗?错,层次其实也是提炼要点、增强表述问题规范性的一种方式。如区分问题的表现形式与原因,意义的分析和措施。比如,某某事物的意义可分为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原因可分为主观原因、客观原因,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措施可分为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法律制度、社会监管、技术创新等层次。所以,注重所谓的层次性,就像剥笋皮一样,能一层一层又一层,这样就能让阅卷者顺顺当当的找出要点(看到第一点能非常流畅的猜出第二点会是什么内容,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共鸣),如果这也算一种拍马屁的行为,那应该是一种高级的技术,应该掌握。
凝练性申论的考试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字数太多了说明概括能力不强,字数太少了就说明对题目的理解不够全面。就小题而言,一般也就150字左右,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主要内容表述清楚,非常考验应试者对于信息点的概括能力。在作答的过程中应避免模棱两可、反反复复、拖泥带水等,一句话能讲明白绝不整成两句话。提升答题语言的凝练性,多参看行政公文,学习其概括问题的方式及语言表述的特点,把握概括问题所应注意的基本要素。
完整性也就是说所反馈给阅卷者的信息应“丰满”,具备棱角分明、凸凹有致的基本原则。但要体现答题内容的完整性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建立在理解题目要求、材料信息提取、文字组织的基础之上。如分析观点时,应涵盖观点的表达、缘由的分析、最后的总结等层次,如概括材料内容,那材料中所涉及的全部信息点都需一一呈现,少一个都不行。为全面的把握答题内容,可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应对措施等角度着手,一一筛选与题目要求相关的内容,避免遗漏。
特色性这一点比较难,但如果做到了,将会事半功倍。在答小题的时候,条理性等方面的差别都不是很大,所以阅卷老师也会很容易形成一种懈怠、提不起精神的情绪。如果在总结问题时,能够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效果,如将所提的措施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加强、两个务必”、将原因概括为“两主三客观”等等,多少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