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653今日阅读:23今日分享:25

怎样让中年级古诗教学的目标更明朗

课标中阅读教学的目标由三方面构成。一是朗读感受;二是理解应用;三是积累拓展。本册教科书的学习目标,在朗读感受方面不单是要有琅琅书声,还要有默读沉思;不但要读,还要记、要想。在理解应用方面要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积累拓展方面要求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篇章及其他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教学提出的主要目标,第一学段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三个学段的目标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既体现整体性,又各具阶段性。
步骤/方法
1

解读单元内容:   第四板块由三首唐诗组成,皆为七言绝句。其中《回乡偶书》是一首久客异乡,返还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学习这首诗要感悟诗人流露的浓浓的乡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好友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学习这首诗要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学习这首诗要体会久别故乡的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此外,学习本组课文还要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了解每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乡情、友情,积累古诗,感受中国古诗的意境美、情感美,学会改写古诗。

2

解读一课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第四板块——“乡情友情”中的第二首诗。通过学习本首诗,让学生感受对好友远行,不忍分别的离愁,从而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体会友情带来的快乐与幸福,继承中华经典诗文学习的传统,在品评古诗中的“乡情友情”之外,欣赏古诗中的节奏美、韵律美。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却余味无穷。

3

本课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6、学习改写古诗。

4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百余首古诗,对此诗已经耳熟能详,有的甚至已经琅琅上口,并且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只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

6

教法学法:   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把“读”贯穿全课,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找一找、读一读、圈一圈、说一说、演一演、唱一唱”的方法学习古诗。

7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题解题。   1、播放《送别》曲,引出送别诗句。   2、揭示课题。   3、解题,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自主学诗,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所得。   a检查读。(指名读、对读、引读)   b汇报生字,抽读卡片   c抓词解句,了解诗意   第一行,理解“西辞”,“辞”扩词、词意。   第二行,理解“下”(由西而东,顺流而下),“烟花三月”(注释学习)。   第三行,理解“孤帆”“尽”   第四行,理解“唯”,“天际”。对比学习“唯——惟”   3、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齐读古诗。   三、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抓“故人”引导学生想像李孟二人在一起的日子里都做了些什么?想象李白(粉丝)面对孟浩然(偶像)的离去时心情及李孟二人分手时,李白说了些什么?体会彼此间共处时的愉悦和即将分手时的不舍。练读。   2、借助课件,想像江南“烟花三月”那种水光潋滟·烟雨蒙蒙·繁花似锦·莺歌艳舞的美景,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不舍、牵挂、祝福、向往之情。练读。   3、借助课件,理解“碧空尽”、“天际流”的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李白眼中唯有孤帆、唯有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唯有老友孟浩然的那种“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深情厚谊。练读。   4、在体会李孟二人情谊浓重、久长的基础上齐读古诗。   四、总结升华,拓展积累。   1、总结写法。   2、拓展送别诗。   《别董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芙蓉楼送辛渐》   《赠汪伦》   3、播放歌曲《烟花三月》,在音乐中重温李孟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感动。

8

教学策略:   一、认识4个生字。   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生字的学习过程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读,落实字音。   2、通过自主汇报,落实字形。   3、通过扩词,对比学习,落实字义。   二、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的深厚情谊。   1、抓“故人”引导学生想像李孟二人在一起的日子里都做了些什么?想象李白(粉丝)面对孟浩然(偶像)的离去时心情及李孟二人分手时,李白说了些什么?体会彼此间共处时的愉悦和不舍;借助课件,想像“烟花三月”的美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不舍、牵挂、祝福、向往之情。   2、借助课件,想像江南“烟花三月”那种水光艳艳·烟雨蒙蒙·繁花似锦·莺歌艳舞的美景,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不舍、牵挂、祝福、向往之情。   3、借助插图、课件,理解“碧空尽”、“天际流”的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李白眼中唯有孤帆、唯有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唯有老友孟浩然的那种“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深情厚谊。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1、自由读——因为这首诗对于学生并不陌生,所以我在自读自悟环节中设计了自由读和多种形式的练读,一方面检查学生读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有目的的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2、理解读——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中,引导自学汇报,学生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3、想像读——采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练读。   4、有感情诵读——由当时的不舍,到一年后的不忘,体会这份情的浓重,久长。齐读全诗。   四、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1、课前收集的资料。   2、《江下行》。   3、送别组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叙事   烟花三月下扬州。   借景抒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写景   唯见长江天际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