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类型 在中国销售的绝大多数的制冷机是风冷的,占了整个市场的76%,而在1997年水冷机组占据了67%的市场。这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变,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制冷机类型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应用螺杆和涡旋技术。活塞机在3年前还处于主导地位,现在的市场份额却急剧下降到15%左右。吸收式机组由于电力供应的改善和油价的上涨,市场也在萎缩。由于没有太多的如机场、医院和高等级的写字楼等大型建设项目,离心机的市场在2000年保持在850台左右。
吸收式制冷机1.概况:吸收式制冷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由能源结构状况决定。在过去的2-3年中,吸收式制冷机的市场由于以下的原因而萎缩:● 电力供应的增加;● 油价的上涨;● 电制冷机更换为HCFC(活塞、螺杆、涡旋、离心机);● 电制冷机效率的提高。
1.2、发展简史 直到90年代中期,蒸汽机主要是由国内厂商提供,而直燃机组要从日本进口。江苏双良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尽管双良曾于美国特灵在90年代后半段建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且双方于99年(实际是2000年3月,译者注)已经解除了合资关系,双良一直是排名第一的中国吸收式制冷机的制造商。双良并且已经开始积极向海外市场拓展。 90年代初,中国厂商远大推出了直燃型吸收式冷热水机组(主要是燃油型)。燃气直燃机最初采用低热值的城市煤气。随着天然气管网在大城市的发展,燃天然气的直燃机也随之增多。1993-1995市场繁荣期。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国宣布在2006年前分期淘汰工商业制冷机使用的CFC。由于电制冷机没有大规模使用新的制冷剂,作为替代,吸收式制冷机得到了快速扩张。另外,政府把吸收式制冷机的应用作为解决当时电力短缺的一种途径,因此也鼓励发展吸收式技术。这样,市场需求突然转向了吸收式制冷机,同时也吸引了数十个竞争对手进入吸收式制冷机市场。 1995-1998市场稳定期。这时期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技术提高得很快,许多的市场参与者被淘汰。双良、远大、三洋和开利主宰了市场。烟台荏原和LG同和次之。远大的直燃机在扩张。
此同时,电制冷机在更换完制冷剂后,正逐步重新夺回失去的市场。从1998至今,吸收式制冷机面临着电力制冷机的激烈竞争:电力供应增加,一些地区的电价下降。更甚的是油价却在上涨。涡旋和螺杆机由于性能和效率的原因越来越受欢迎。高额初期投入和能源供给的方便性,导致一些客户转向了其它形式的制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