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说他只想做一个老鼠。他从小就不喜欢学习,老师也不大喜欢他。他喜欢玩儿一些小虫子之类的东西。稍大一点儿以后,他又迷上了漫画。但他刚开始并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他还不知道有一种叫做漫画儿的艺术,但是他却就那么爱上了它,是一种从心底里的爱,而不是被别人强迫的行为。于是他的童年和后来的生活是快乐的,也是有所作为的。他说如果狮子或者是老虎过来要教他去捕猎,他会对它们说,还是算了,我还是躲在洞里做我的老鼠吧,因为那是我的生存方式。朱德庸的自述,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和特点,有自己的天赋,天生我材必有用,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能够把人的这些个性特点培养好,扶持好,让它们充分地发挥出来,那每个人将和朱德庸的生存状态是一样的,虽然不一定都能够成名,但最起码我们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去发展,而是被外在强加的压力扭转了我们的发展方向。我们看到别人在不遗余力地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学这学那,学校也把画画、生物、地理、历史叫做副课,高考更是一根指挥棒,指到哪里你就得跑到哪里。我们自己也不例外,每天在督促着自己的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孩子的天性偶尔要露一露头,做个手工飞机了,画个不成形的动物了,搞一次自己喜欢的试验了,正在津津有味儿地投入着。这时候要是老师看见了,老师也许要指责,你看看你那点儿成绩,还不赶快学习,还有闲心闹这个,闹这个能考上大学?要是家长看见了,家长也许也会说,你有空儿就不能看看书做做题,做这些没用的东西干什么?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既缺乏辨别一种行为是否合理的成熟能力,也没有抵抗老师和家长无理干涉的勇气。于是长此以往,孩子原有的天赋逐渐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他们要去做并不是他们喜欢做的一些事情。到头来,书也许念得好些,后来有的也做了医生、教师、公务员等等。但是朱德庸说得非常透彻,这些人却变成了两种人:要么是不敬业——对他而言工作只是赚钱的工具;要么是不快乐——因为他所做的不是他自己喜欢的。一切创造和发明都是一个个体原始个性智慧所发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芒,人云亦云那不叫创造,更不能叫发明,只能叫做照猫画虎。我们的学习观念太贫乏太偏激了,孩子只有学习课本上的那点儿有限的知识才算是学习,除此之外的其他很多真正有益于孩子发展的行为,都被冠以“不务正业”。其实是吗?爱迪生只念过三个月的小学。上学的时候老师也说他“愚呆”,亲友们也都这样称呼他。而他的母亲并不相信这一点,亲自做他的教师,引导他去读一些书。不到十二岁,他就读完了不少难读的书,他的父亲还引导他攻读过牛顿原理。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 他6岁就跟在父母到地里“劳动”。他爱观察,爱想问题,爱追根求源是他向新奇的大千世界求知的钥匙。十字路口长着大榆树、红枫树,他就去观察那些树是怎么生长的;沿街店铺有好多漂亮的招牌,他也要去把它们认真地抄写下来,甚至画下来。他做这些,家长从不横加干涉。家庭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善思的精神品质和惊人的毅力。电灯、电话、电影、电报机、发电机、蓄电池、打字机、磁铁矿分离机、压力表等等,都是他的发明。据不完全统计,从他发明第一台自动数票机的一八六九年至一九一0年,他一共获得了一千三百二十八种发明专利权,在此时期,约计每十一天他就有一个发明。我们真正需要澄清一个问题,出于天性和个性使然,孩子们所做的这些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究竟算不算学习?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不仅算是学习,而且这才叫做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如果非要把这样的学习排斥于学习范畴之外,那么,孩子的那点儿可贵的天赋只能一天天地消失下去,直至殆尽。
上一篇:通过职业规划脱颖而出的诀窍
下一篇:怎样激励自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