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537今日阅读:23今日分享:25

不让孩子的德育缺失

不让孩子的德育缺失,父母要走出四个误区
方法/步骤
1

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品德教育;推崇“赏识教育”,不敢指出孩子的错误;物质上百分百满足,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导致孩子受不起挫折…… 这些做法貌似符合现代潮流,主张成才、主张自由、主张关爱,岂不知这些教育理念正把我们的孩子推向危险的境地。问题孩子的案例困扰着很多家长。     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品德教育

2

案例:小强从小学习成绩就好,上大学后还成为学校干部,父母也为小强骄傲。可是,不懂得尊重别人,傲气霸道,父母也看在眼里却没有指正:“学习好就能走遍天下。”一天,小强不顾同学老师的劝阻执意酒后开车,终于酿成大祸,锒铛入狱。      专家建议:在升学的压力下,家长重视孩子的成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重视品德情操培养、只重视考试升学的教育,会使一些学生长期生活在压抑、焦虑的消极情绪中,很少能体会到成功和快乐,甚至导致性格的扭曲。     情感丰富、品德高尚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效率往往较高,成功的概率也较大,更重要的是,生活得快乐充实。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大多是搞好学习,忽视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孩子的生活技能、学习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都会欠缺。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大的发展。能力才是孩子需要培养的首位,学会了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不怕没有好成绩。

3

推崇“赏识教育”,不敢指出孩子的错误      案例:飞飞妈妈推崇鼓励式教育,每天“真聪明”、“你真棒”不离口,从来也不批评孩子,唯恐给飞飞造成心理压力。但是,一天飞飞在幼儿园犯了错误,老师当即指了出来。可飞飞不干了,大哭大闹:“我再也不来幼儿园啦!”      专家建议:现今,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开始强调以正面教育为主,并推崇“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在课堂中,在家庭中充斥着,“好,对,你说的真棒”、“你做的真好”。“赏识教育”真正的意义是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并理智地把优点、长处扩大,而不是整天说“你很好”、“你真棒”。但是,许多家长走进了“赏识教育”的误区,不敢批评而且从不批评孩子,害怕一批评就会对孩子的身心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甚至造成终身的心理问题。可是偏偏就是这种做法,反而会导致他们的受挫能力差,经受不住任何的挫折和批评,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非恰当的鼓励或过分的鼓励,不仅不能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反而会造成孩子认知的错误。      鼓励孩子、尊重学生并不等于要放弃实事求是,在鼓励赞赏的同时,家长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对孩子给予客观的评价,使孩子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另外,批评和表扬都是教育的方式,二者不可失衡。由此可见,赏识表扬并不是不要批评。

4

物质上百分百满足,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      案例:秦先生有一个可爱的女儿,长得也很漂亮,一直是他的骄傲。秦先生秉承“富养女”的观念,虽然他和妻子都是工薪阶层,但却让女儿穿名牌衣服,每周都要带女儿去高级饭店吃饭。转眼女儿上学了,一天女儿郑重地对秦先生说:“爸爸,你要再开那个破桑塔纳,就别来接送我了!”      专家建议:正常化的攀比本是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良性现象,但对于孩子的某些情形下的攀比却是没必要和不可取的。聪明的家长应该适时解除孩子的这种不正确的攀比心理和行为。因此,对于孩子不正当的物质要求,家长应该懂得拒绝,而且告诉孩子一个优秀的人最关键的是在于内在的修养而不是外表。另外,平时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心性和各种素养,在孩子有那种羡慕和攀比的表现时,也表明孩子有追求更美好的心理,但可以告诉孩子如果想要有更好的东西,就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

5

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导致孩子受不起挫折      案例:一天,邻居领着小孩到王阿姨家玩,7、8岁的男孩特别调皮,到处乱跑。在两个老人讲话时,小男孩把王阿姨辛苦养的两盆花打碎了。王阿姨很心疼,但是,邻居非但没有责怪自家孩子,还赶紧跑到孩子身边问:“砸到没有?伤到哪啦?”王阿姨一脸诧异。      专家建议:孩子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和表现,比如“7岁、8岁讨狗嫌”,孩子会和别人打架,14岁孩子会出现一些叛逆行为,他们觉得和家长对着干,有不一样的观点才表示自己长大。通过与别人发生冲突,孩子们会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但是,很多父母过于小心,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侍候,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导致自己所取得的经验不足,从而感到自卑并害怕挑战。      因此,要把真实的生活还给孩子。让孩子亲身融入这个社会,不要阻拦,也不要包办代替,家长只需要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在精神上给予鼓励与支持,分析困难的原因,和孩子一起渡过难关,让孩子感受克服困难后所获得的成就感。另外,教孩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有一些孩子从小就生活在非常优越的环境,享受丰富的社会资源,父母的喜欢,老师的肯定,同伴的羡慕,使孩子长期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状态,这种优越感长期定格在了孩子的内心深处,使他们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就是最棒的,没有人可以超越,可能会出现逾越社会公德和法律的行为。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家长、老师及社会都要教导和影响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帮孩子分析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善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孩子们心身健康成长。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