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选大多是老师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其他教师的推荐、获得的奖励等,提出某些儿童为天才儿童的候选人。推荐人要填写推荐表,一般包括:天才儿童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职业情况与文化程度;超常儿童在校智力表现与学习成绩或特殊才能;该生与同年级学生相比所居的名次;个性品质和身体情况;推荐人的意见等。然后,有关单位根据推荐情况进行预选,通知合格者参加初试。
初试初试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学业考试,第二种是实际操作表演,第三种是量表测验。该阶段进行的学业考试,主要考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考试成绩一般要达到国家统一编写教材或超过高两个年级的常态儿童的一般学习能力和平均学习成绩,才能通过初试。选拔的主要是在学业上比较突出的天才儿童。使用实际操作表演和量表测验,主要是选拔那些具有音乐表演能力、绘画艺术能力、领导才能等特殊才能的天才儿童。 在该阶段应注意:l.针对不同类型的天才儿童。选择不同的鉴别手段;2.所选的鉴别手段应尽可能为教育处置提供更多信息;3.选择信效度高的量表或测验;4.避免测验中的“天花板效应”和文化不公平性。
复试该阶段的目的在于评估选择的有效性,考察选择阶段是否遗漏了某些天才儿童,以及是否甄别出真正的天才儿童。在复试中主要是进行心理测试、文化课的再度笔试和面试。
心理测量主要是进行智力或者认知能力的测验和个性品质测验。智力测验常用的量表主要是《中国比奈测验》第三次修订本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认知能力测验主要采用的是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编制的《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测验》。个性品质测验可以对考生采取问卷调查,可以利用《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进行测查。
文化课的再度笔试就是对参加复试的学生进行对文化的再度考查。考查的内容比初试更具有难度和技巧性,考查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和学习的方式。复试也有很大的弹性,各个单位考查的方式也有不同。
面试是教师和学生直接交谈或置考生于某种特定的情景中进行考查,从而对考生的某些能力(特别是潜能)、气质、性格等方面予以一定程度的评价的一种考试方法。目前有面谈、情景模拟和心理测试三种面试手段。在应用的过程中
最好结合特定的考试要求,尽量采用多种手段,面试对考生非常重要,因此对面试老师智力,技巧,侈养,素质和品质以及体力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另外,复试在面试过程中要避免初试效应,“晕轮效应”,兴趣爱好效应.疲劳效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