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迪韦克法: 这是最常用的手段,由英国天文协会的西迪韦克于20世纪50年代推广使用。首先,观测者应努力记住从相机取景器中所见,已经完全聚焦清晰的彗星的亮度和大小,然后从取景器中观察参考星,调整镜头的焦距使散焦的参考星的弥散视圆面和记忆中彗星的大小相当。这时候观测者可以比较记忆中彗星的亮度和散焦参考星的亮度从而得到彗星视星等的估计值。当然,你应该做多次尝试以得到最合理的结果。对于弥散的彗星来说,这一方法非常有效,但西迪韦克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像海尔一波普彗星这样大小和亮度高度集中的彗星。
鲍布罗尼考夫法: 一般认为这种方法的使用源于鲍布罗尼考夫。不过实际上在这位爱好者之前已经有不少人使用这一方法了:彗星和参考星在取景器中被同时散焦直到两者的弥散视圆面直径都达到相当大的程度,这样可以直接比较它们的亮度。显然这种方法比起前一种更容易掌握。它同样适用于像海尔一波普彗星这样大小和亮度高度集中的彗星,因为它很好地消除了彗星亮度的变化梯度。然而,运用这一方法常常会低估了原本就已经高度弥散的彗星的亮度。
拜耶法: 这种方法由20世纪最杰出的业余天文学家之一——拜耶发明。拜耶的方法和鲍布罗尼考夫的方法类似,不过散焦的程度更加夸张。观测者需要改变焦距直到取景器中的彗星或参考星开始消失融入背景夜空中。你需要记住的是它们消失的顺序:如果参考星比彗星消失得更早,那彗星一定亮于参考星,反之有相反的结论。这种方法适合于大小和亮度高度集中的彗星。
莫里斯法: 该方法由莫里斯和奥梅拉于20世纪70年代分别提出。这种方法适用于中等程度弥散的彗星,弥补了西迪韦克和鲍布罗尼考夫方法的不足。对彗星做轻微的散焦(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估计彗星的平均亮度),记住散焦后彗星的平均亮度和大小,然后将参考星散焦到同样的大小,比较两者之间的亮度。不少爱好者认为这种方法比其他几种更难以掌握。
聚焦法: 在聚焦的情况下同时比较彗星和参考星的亮度的方法流行了好几个世纪。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非彗星的亮度和大小高度集中,否则使用这种方法很容易会低估彗星的亮度。不过如果把这种方法和其他几种联合起来使用。将会对正确估计彗星的亮度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