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一:前期规划少 那些没有能够成功实施ERP系统的企业,常常是由于没有把项目计划做好,或没有很好地控制好项目的范围。
原因二:缺乏IT治理 早期很多上ERP的企业都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业务流程的再造上,以提高制造效率和生产率,但很少有人同时关心到业务的持续性计划、系统备份和灾难恢复、治理.以法规遵从为例,而这一点,本应是在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时候就很容易被发现的。像控制表格文档这样的工具就可以被用于帮助人们标识关键的风险控制区域,以保证良好的职责分工和系统存取权限,降低人治理上的问题所引起的风险。
原因三:缺乏战略性系统体系结构 很多情况下,ERP系统是作为企业中的一块业务的操控中心而被引入的。由于当时缺乏一个战略的系统体系结构,迫使企业在开始向海外拓展业务的时,不得不重新实施ERP系统。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统一的会计科目表、统一的物料编码,当业务扩张或收购了新的业务时,ERP系统就不得不重新实施,因为当初设计的基本系统配置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业务的需求。只有在弄清楚了这样两个问题之后,才能弄清楚系统所要管理的业务过程和数据是什么,需要那些系统功能,也才能弄清楚要上哪些模块。
原因四:缺少ERP实施战略(财物管理) 在ERP系统的实施中,企业往往喜欢依赖外部顾问,他们自己没有一个好的方法论。当项目上线,顾问撤离之后,项目文档资料和知识转移都不够完善,导致维护上的问题. 企业的领导者们往往认为ERP系统的实施是一次性的买卖,没能认识到系统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其实,随着业务的进化,系统一直是要提高和变更的。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来说,重要的是要能够骑上ERP产品开发生命周期这匹马,一直保持系统版本的更新换代。同样重要的是要保证系统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也定期得到更新换代(通常以5年为期)。
原因五:过度地使用定制化程序(用户接口)和相关报告 实施ERP的企业往往缺乏ERP功能方面的知识,而且更为普遍的问题是不愿意改变业务流程以适应“在ERP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嵌入到系统里面去的企业的最佳实践”,导致企业误入定制化报表和用户接口的歧途。这使得将来的更新代价非常高,而且很费时间。对于大多数业务用户来说,这是说着容易做着难的事。
原因六:没能保证主数据(物料、客户和供应商、会计帐目等)的准确程度 业务伙伴(关键用户和终端用户)必须配合工作以保证所有的主数据都是干净的,准确程度是经过验证的。某种程度上,ERP应用上的问题可能是源于主数据管理上的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