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父母的情绪共生:父母一般情况下是宝宝主要监护人,与宝宝接触时间最多。若家长平日里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或暴躁,孩子的情绪和他共生,也会非常容易“学会”暴躁。因此,我们要先寻求孩子暴躁的根源,是否与父母或带养人脾气暴躁有关?假如有关系,那至少请先改变自己在孩子面前行事方式,调整心态或改变教养方式。
父母过分宠溺虽然“二胎”政策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但实际上多数家庭仍旧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对孩子呵护备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孩子养尊处优,自然会得寸进尺。自查孩子暴躁是否与父母溺爱有关?对待这一类孩子,父母适时采取“立规距“的解决方案——什么时候陪他玩要大体规定一下,比如:妈妈在做饭,就不能陪她玩,饭后则一定要陪她玩一会儿。当然,一开始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但是,早种下“守规矩,妈妈才喜欢”的种子,会早日开花结果,早日迎来一个乐天娃娃。
婴孩儿为吸引父母注意力婴孩儿易因此而脾气暴躁。通常2岁以下的宝宝很喜欢黏妈妈,如果妈妈正在忙别的事情,宝宝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就会发脾气大哭大闹,希望以此引起妈妈的注意,尽可能把宝宝要发脾气的情绪消灭在萌芽阶段,也就是说不等到她大发脾气以前,就已经化解了。
宝宝达不到个人目的,发泄情绪如果得不到某种玩具、食物或外出游玩的机会等,就会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以前有过成功的先例,所以孩子若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坚决制止,绝不姑息。若已形成了习惯,要纠正也不算晚,方法是对宝宝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坚持到底,对孩子的哭闹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可采取“忽视”的办法,即任其哭闹。孩子有了几次“失败”的经历后,这种习惯会慢慢消失的。
记住,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倾听孩子的情绪都至关重要。当孩子愤怒的时候,给孩子一定释放情绪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孩子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宣泄、释放自己的情绪。换言之,“接纳”是让孩子的坏情绪向外宣泄,“转移”是帮孩子构建好情绪。双管齐下,会让孩子的情绪彻底扭转,才能更快地好起来。如果一直停留在“接纳”,可能放大孩子的坏情绪,只会坏上加坏,这对孩子和家长都不是好事。因此,过程中家长要保证温和与坚持,当孩子砸东西或者对家人大发脾气时,告诉孩子“不可以”,引导孩子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比如说出来、画出来、运动、哭泣等)来宣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