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弟弟一靠近止境的ipad,他就忍不住去推开他,每次,我跟止境说:“弟弟想跟你分享,你能让他跟你一起看看吧。”跟止界说:“不要乱点哥哥的电脑哦,他正在玩。”如今,两人能相安无事的排排坐了,止境做到了,一岁的止界也做到了若干分,真好。最近朋友串门比较多,孩子间的友谊让大人的相处也很愉快。随着熟悉程度的加深,孩子在朋友家也越来越随便,真的不拿自己当外人了。朋友是一点都不介意,直说“没事没事,让他这样”,我却总要履行给说教的那一套,当孩子的行为超过一定界限的时候,譬如上人家的床上跳、拿东西吃、翻玩具等,我要让孩子问“阿姨,我可以……吗?”,得到阿姨的允许后,我才让止境做。朋友总说不必这么麻烦了,孩子嘛,但我总是坚持如此。其实,规矩做好之后,维持很重要,我只是不想让孩子误解,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譬如关系熟悉了,孩子就可以为所欲为,该讲究的礼貌、是非,还是要做到。我对是非观的观点是:无论事情多么小,孩子年龄有多小,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会因为事情大小和人的年龄大小而降低标准,区别就在于执行的效果的好差不同。我自问自己,孩子多大开始教规矩?两岁?三岁?孩子是否在什么年龄就规定只能教什么,而什么就不必教?可以有这种选择,但却并非绝对的。我凡事都尝试着理字当头,事实中,孩子的接受能力远比我们预想中要强。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我坚持这样两点原则:一、勿以人小而不为孩子多大开始教规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看法是,存在是非观的时候和场合地方,就可以教。孩子也许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也无法做到,但并不等于他没有一点感觉。就是一个婴儿,你对他说“不要”,他未必懂得你在说什么,但从身体语言他也会接受到一些“否定”的信息,慢慢的,他就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有一天,去接止境放学,止界这个孩子“叭叭叭”的往我脸上拍打,真的是很疼的,小家伙没轻没重的。但我知道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所以我没有对一岁的小家伙很严格,只是尽量躲开。这时,止境的老师走上前来,摸摸止界的手和头,微笑着一个劲的说:“不要打妈妈,妈妈疼的。”老师的态度很认真,不像是开玩笑的,她就是要止界停止这种行为。我不禁感到“自愧不如”,我只是听闻老外的教育观点是比较直接的,也早知道他们对孩子的行为教育起步很早,通过这件小事我是有感受了,老师并不担心你做家长的高不高兴,她只是做她认为对的事情。再小的孩子,都不能因为他的年龄而无意纵容一些不合适的行为。在生活中,我对幼小的止界也是会要求一些事情,如什么东西不能碰,什么事情不能做,一岁的孩子自然是不能完全做到,但一而再再而三,到了一定的积累,就有效果了。谁说孩子小就没法教,就不能被教好呢?不怕教不会,就怕你不教。有个朋友的孩子,兄妹两都有个习惯,喜欢翻别人的包。在公园玩的时候,我们大人会把包放在婴儿车上,他们就会把你的包翻个遍,有吃的就拿着吃,弄出不少尴尬。大人也许不会计较你吃他们的东西,只是包是个隐私性的东西,万一什么重要的东西没了,岂不是引起误会。孩子妈妈一个劲说,我也叫他们不要翻啊,可是打都没有用,很难改过来。不少人反问她:“他们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你是如何反应的。”她说:“那时觉得孩子小,教不懂,后来他们就不听了,养成习惯了。”妈妈的话里都反应出她的一些误解,在孩子第一次做出不合适行为的时候,家长就没有坚持正确的是非教育,认为年龄小,以后再说,其实,一旦一种行为养成习惯,到以后来纠正反而会很难。就如你给他们喝惯了人参汤,再给他喝普通的骨头汤,也许就很难入口了。因为,孩子的是非观被混淆了,他不明白为何以前翻包就没事,现在就是错的了呢?二、勿以事小而不为吃东西时,要跟大人一起分享;大人累的时候,不要烦着大人做这个那个;大人在忙的时候,要学会等待;家里有人在睡觉时,尽量不要发出很大声音……这些事情,仿佛对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是要求过高?那时,奶奶就经常说:“小孩子怎么做得到啊,随他去吧。”这样,仿佛只有大人一直牺牲、忍耐,就因为孩子小而无法做到这个那个的要求。实际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孩子的行为和理智是不能跟大人比,但却可以调教。拿不要发出大声音来做例子,小宝出生后,我经常需要跟着孩子小睡,止境在客厅玩,男孩子总是噼里啪啦的一阵乱响。每次,我总是反复跟他说,“弟弟和妈妈要睡觉,声音小一点。”若干时间下来,止境就是能做到了,只要我做出这个要求,他就会学着我用“气声”说话,“妈妈,我要……”如今,每天早上他起床,习惯走进我跟弟弟的房间,轻手轻脚的坐在我床边,很轻的把我叫醒,我说等一下,妈妈会出来,你先出去等等不要吵醒了弟弟,止境会轻轻走出去,还轻轻把门关上。更有意思的是,当爸爸在睡觉时,如果弟弟哇啦哇啦大叫,他还会扮演起大人的角色“不要吵,爸爸在睡觉。”可见,孩子的行为跟意识都会随着坚持和时间逐渐关联起来,养成的好习惯可以受益无穷啊。自从止境能做到后,家里无论谁在休息,他都会自动的安静下来,对一个四岁的好动的孩子来说,还是很让我欣慰。有些事情看似事小,其实也许蕴含了很多道理。譬如尊重家长,看似很大的道理,但放在孩子的世界里,就可以化作很多的小行为。如,我很忙碌的时候,止境还来找我这个那个的要求,虽然我觉得孩子的要求也很合理,但是家长无限制的满足他,在自己都很忙很累的时候,是否是对的?我认为不对,大人也是人,忙累的时候孩子要体谅才是,于是跟止境说清楚,“妈妈现在很忙,你如果要做这件事,要等妈妈忙完这点事情在休息一会会才行。”孩子刚开始总会觉得委屈,但事情理在我这边,我也不妥协。但会兑现刚才的承诺,在忙完之后就满足的止境的要求。一来二往,我说的这些拒绝在孩子心中,就有了它的合理性,他就形成了这种概念,“妈妈忙完后休息好才能跟我玩。”既没有伤害孩子的心,也让他懂得尊重大人的意愿,体谅大人的辛苦。借用那句话:没有不美的女人,只有懒女人!同样如此,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愿意教的父母。
下一篇:体能训练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