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中国的习俗
古老中国的对正月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民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正月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在台湾有这样的民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门担担。”意思是说有父母的女儿,在正月初二以后,娘家人必然来接回去团圆,只有无父无母的女儿,没有亲人想念,娘家也就不派人来接了。
古老中国正月初二回娘家的习俗--农历正月初二,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礼品回自己的父母家。回娘家有很多讲究,比如带礼物一定要带双数,不能带单数,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女儿回到娘家,如果,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回娘家并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在中国陕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关,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
古老中国正月初二各地的习俗:1-潮汕的潮俗新媳妇回娘家叫“返厝”,古称“归宁”,连续三次,故有“头返厝”(婚后三天)、“二返厝”(婚后十二天)、“三返厝”(婚后满月)之说。头返厝有三日回的,也有十二日回或满月回的。头返厝一般不能在娘家过夜,吃过午饭后至娘家炊烟之前就得返回。二返厝可住一两天(潮安一地二返厝也不能过夜)。三返厝可住十天半月,只要与夫家商量好就行。头二次返厝,一般都要事先商量好,由新娘的兄弟来带回。第三次返厝,通常由新娘自己己回或由新郎相伴回。新郎第一次拜谒岳父母,要备带三性大礼。岳父母要让女婿“食甜卵(鸡蛋)”,并没酒席款待。女婿用完餐后当日回程,留妻子住娘家,按约定日子接新娘回去或由新娘的兄弟送回。不过,现在礼俗大多简化。新郎亲迎新娘过门后,即刻偕同新娘“返厝”,然后再出门兜一下后,再到新城“二返厝”,婚后回娘家就一切如常了。
山西地区习俗,初二日,山西大多数地区开始走亲戚。晋北和晋中多在初二回娘家,晋南多在初三。民谚有“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这正同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满街巷携夫牵儿回娘家的城乡景观相映成趣。大同一带则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习俗。晋南的新绛,初二是娘家去看望出嫁的闺女的日子,去时抬着食箩,担上食盒。一箩油食,一箩馍,礼品很重,尤其第一年,花样齐全,相当排场,一般是让外人欣赏、赞扬的。婆家取礼极轻,如果没有公婆就不取油饼,有则取。油饼表示敬老。回礼一般也是回馍,故有民谚道“河东人情薄,总是馍换馍”。
山东的风俗是初二回娘家。按照传统习俗,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是一件很郑重的事。女儿女婿要提前备下糕点、水果、烟酒等几样拿得出手的礼品。娘家要摆两三桌丰盛的宴席款待女婿,每桌都是八个碟子四个碗。你看这就是初二的街道两旁摆放着格式礼品。
上面都是对古老中国在农历正月初二女儿回年家看望父母的一些习俗,但在如今社会发展了,进步了,科技发达了,对于在工作岗位上的女儿们,都是用现代的通讯手段来向父母问好,待休假的时候才能看望父母,才能和父母吃上团圆饭。
这是古老中国的在正月初二的习俗,如今随着这会的进步都是以勤俭过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