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季求职热潮,也和往年这时候一样,随着气温的转暖日益火了起来。各种招聘会,人头攒动。奔波其间的,有两大阵营:伯乐阵营,千里马阵营。各类求职者,随着每年700多万的应届毕业生的加入,队伍逐年庞大,可谓人才济济。作为企业招聘,若只是采取传统的招聘方式,势必被动辄几百份的求职简历“压倒”,这样下去,光看简历就够忙活几个星期的了。若速战速决,势必又沦为走马观花式的招聘,要找到合适的人选,比中彩票还要难——除非投递简历的求职者在你眼里都很优秀。不论传统的校园招聘,还是网络招聘,只要收到的简历数目降不下来,做不到份份质优的话,不论结果如何,都不能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招聘。因为你根本没有仔细看过每一份简历,没有全面了解每一个应聘者,怎么可能说你找到的人是最佳人选?有人要说,收到的简历,有些人根本就是有机会就投,求招聘目标根本不符。这个情况属实。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历多投,已经成了多数求职者增加成功概率的一个办法。结合招聘企业的做法,我把双方在招聘活动中的表现比作买彩票,大家都不反对吧?脱离的其本意的事情,下一步要面对的就是如何被淘汰出局了。这话被招聘会的主办者要是看到了,肯定不会这样认为。甚至于网络招聘平台大佬们,也不会同意我的看法。既然招聘已然沦为形式,“伯乐”们何不另寻他法,毕竟“千里马”有的是。只不过“千里马”太多,让人眼花缭乱了。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外面人才济济,此处依旧不见春风。其他地方的用工荒就不提了。因此,旧的招聘和应聘方式,新形势下确实值得商榷。首先,目标性不明确是最大的短板。职位功能描述模糊,对求职者要求不明确,以及其他潜规则,造成了一些企业的招聘活动,从最终结果看,给人的感觉简直就是云里雾里,摸不透。其次,为了招聘而招聘。岗位空缺,进行面试的,不是最了解企业需求的人,往往是所谓的人事部门在主导。结果往往是大家伙忙活好大一阵子,辛苦找来的人,在现场干了不到半年,转身又走了。除了这个应聘者自身的原因之外, 企业内部没有问题吗?相反,应聘者也一样。来回奔波于各大企业的面试和笔试现场,最终留下自己的往往不一定是一开始最心仪的,就算是自己中意的企业,最终上班之后,不到几个月,因为各种原因找各种“合适”借口而走的也不在少数。客观一点而言(有些残忍),为了找工作而忙于找工作。不论自己事前有没有对应聘企业做过深入了解,有没有心理准备,除了待遇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值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让自己陷入这样的求职轮回?一个普通企业里最终长期稳定留下来工作的,夸张点说,可能只是当时投递简历所有人数中的1%不到,虽然没有具体可靠的数据做支撑,但实际数字只会比这个更低。这样,造成了大量的实际意义上的社会人才空置和资源浪费,即——被求职。所以,招聘企业也好,求职者也罢,双方都要有务实的心态。不怕最开始的付出,就怕互相不会去了解和适应对方。
上一篇:面对实习和校招如何决策
下一篇:怎样度过大学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