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的一项最新调查研究发现:如果父亲或母亲患上抑郁症,那么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患上抑郁症的风险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家长往往通过以下行为举止将焦虑症“传染”给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批评,在孩子面前经常流露出惊慌和害怕的表情等。遇事经常紧张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也是惶惑焦虑的;而情绪不稳、爱责打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长期被忽略、责打、否定的状况下,会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过度地保护和溺爱孩子,使他缺乏独立性发展,也是造成孩子抑郁的原因。家人的过度包办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适应社会能力的锻炼机会,当他们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新情景中或与陌生人接触,会产生不知如何应对的困惑,以致情绪波动、过度担忧。
很多孩子的抑郁影射了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比如父母在婚姻关系上有裂痕,他们自己不愿意面对,而通过提高对孩子的要求来弥补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时也会下意识地配合父母,表现出一些焦虑的症状,使家里的矛盾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心甘情愿地做“替罪羊”,从而避免父母关系的破裂。
更为多见的抑郁是父母通过对孩子实行超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由于有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高标准,孩子的表现很难让父母满意和认可,他们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自信心受损,内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辅以恐吓或粗暴的惩罚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就会显得更加紧张。
家长发现孩子抑郁症后,应多与孩子交流,给孩子多一些关心与爱护。如果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应及时改变环境,消除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除了在思想上对患儿进行关心外,还应该采取适当的行为治疗。安排合理的生活习惯,逐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
有些抑郁症是由于儿童自信心受损而引起的,这时就要想办法帮助儿童树立起自信心,自尊心。首先要帮助儿童改变认识,其次要强化儿童好的行为,发现儿童的长处,及时给予鼓励。
要安排一些高兴欢乐的事情,把愉快的活动列入日程。如访友聊天,或参加野餐、文娱活动,看电影、听音乐会等。
儿童抑郁症的早期治疗和心理干预,对避免孩子的抑郁病情影响到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十分重要。各位家长平时要多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