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注意 场景一: 在一个班级的联系会上,你正专注于同学的表演,对周围其他人的谈话充耳不闻,但是如果你从他们的谈话中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你会有什么反应? 场景二: 美国东方航空401航班在即将飞达迈阿密国际机场时,前轮指示灯突然不亮,三名机组人员同时专注于查看灯泡的问题,而忽略了控制飞机的自动驾驶仪,恰巧飞机高度测量表也失灵,飞机开始下滑,直至离坠毁8秒钟时,副驾驶才注意到高度测量表的问题,但为时已晚iexcl;shy;iexcl;shy; 意识是一个以一定阈限为境界的有限领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领域,才又被领会的可能。在这个领域内有一个范围狭小的中心区域,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中心区域,才会获得最大的清晰性和鲜明性,这个中心区域被称为iexcl;注意焦点iexcl;±。也就是说注意是心理内容的清晰领会状态。 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1908)《情感和注意心理学》; 机能主义: W.James(1892)《心理学教科书》; 行为主义; 认知心理学; 实验一: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被试可以用两种方式再现: ①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正确率65%) ②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正确率20%) 实验二: 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 被试都报告为: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 实验三: 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 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 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 一、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理论 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对所有同时撞击感官的刺激都进行完善加工,所以,人们总是选择重要的而忽略其他的。 对注意的研究是从信息缩减问题开始的,其核心问题也就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 (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 这一过滤器模型是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1958)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 因为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被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对于实验结果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支持证据: Cherry(1953)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其实验结果支持过滤器模型。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的刺激,除了一些物理特征变化(如语言由男声变为女声)能觉察之外,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报告,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由法语改为德语、英语或拉丁语等的变化都觉察不到。 (二)过滤器衰减模型 Treisman(1964)提出衰减模型,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然可得到高级加工。 对于实验结果认为: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耳和非追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的事先规定而去追随意义。这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能通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即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 (三)反应选择过滤器模型 多伊奇(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诺曼(1968,1976)加以修订。他们认为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对于实验结果研究者认为: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分别做出反应的反应率很接近,意味着双耳信息都得到了知觉识别与加工,注意的选择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反应的选择上。 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基本共同点 ①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 ②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为此,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为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Treisman和Geffen(1967)为了验证以上两种模型,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实验,在此实验中既设置了追随耳程序(即让被试复述追随耳中所听到的项目),又设置了追随靶子词的程序(即在同时呈现给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些特定的靶子词,并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要做出反应,分别记录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 可以做出如下预测: 若追随耳能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而非追随耳听不到并不能做出反应… 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但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追随耳… 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并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接近… 实验结果: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是86%,而非追随耳的反应率是8%。这一实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支持知觉选择模型。 多伊奇等(1967)对以上实验设计提出批评指出,在Treisman的实验设计中,两耳实际上处于不等的地位: ①一耳为追随耳,另一耳则不是; ②在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既要复述(即追随),又要做出敲电键反应,即要做出两次反应;而在非追随耳一方仅对靶子词做出敲击反应,即一次反应。 这种设计会造成追随耳的信息比非追随耳的信息更重要,因此,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比非追随耳的要多得多。 Treisman和Riley(1969)听取了Deutsch等人的批评意见,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在新的实验中,要求被试当从追随耳中听到靶子词后,不要对其进行复述,使两耳在接受靶子词的条件上一致,其他安排与前一实验相同。 结果: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为76%,而非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为33%。此结果仍然支持知觉选择模型。 从反应选择模型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新的实验设计仍然使两耳处于不等的条件。这不仅仅因为一耳被确定为追随耳,而且即使就靶子词本身条件来看,两耳也没有保持相同条件,即当追随耳的刺激受到逐个复述,而听到靶子词时停止复述,这反而会使靶子词显得突出而变得重要,以致影响反应输出,使追随耳的反应率高于非追随耳的反应率。 主张知觉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然后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可见,他们所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 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不附加追随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同时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使注意分配到两只耳朵中,可见他们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是注意的分配性。 由于这两种实验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所以它们必然会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 目前,对于这两类模型,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依据来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然而,从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而言,这两类模型似乎还不至于像双方所想象的那么对立。
上一篇:饮食得当也可以排毒养颜哦
下一篇:父母遗产如何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