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以西120公里的疏芬金矿山是十九世纪非常有名的“新金山”,它是历史上仅次于美国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金矿的世界第二大金矿。墨尔本市的繁荣昌盛无不和此有关,闪亮的金子是掏光了,但随之而来的旅游观光业又开始淘金了…… 当地政府很重视这些文化遗产,立碑留念,促进旅游,所有的景点都是开放式的。昔日金子开采地,如今黄金无踪迹,树碑立传留遗产,旅游怀旧两不误。
大洋路 (Great Ocean Road) 沿着维多利亚州西海岸蜿蜒伸展,沿途散落着一些海岸城镇和渔村,犹如点点珍珠点缀在大洋路上。上次在冲浪小镇(Lorne)吃的午餐,这次在阿波罗海湾(Apollo Bay)小镇歇脚。人虽稀少,但景色一点也不逊色,古树挺拔,绿色葱葱,能拿出来说的事都会标示一番,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大洋路上珍珠串,阿波罗湾西洋厨,古树环抱绿草地,休闲旅游歇脚处。
旅游途中能按时果腹,就蛮好了,要是再带一点美味,那就是锦上添花了。丰富多彩的西式快餐,挺给料,又给力!再来一瓶啤酒漱漱口,那就胜似神仙了,愿意亲近大自然的,还可以到街边的餐桌旁,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欣赏秀色风景,既有口福,又有眼福……旅途快餐赶时间,秀食可餐留个影,此时忘了减肥经,啤酒美味阳光浴。
大洋路沿途蜿蜒曲折地洒落着很多景点,下图是魔鬼的手肘景点标牌。乍一看这些景点碑牌都似曾相识,还以为这是大洋路景点的连锁。其实细看每个景点都有自己的由来,但它的确是大洋路总景点所属的各个分景点,有总概念,更有分项详解,一体宣传介绍,更有利于系列经典的推广,属于集体观念集中的典范,没有窝里斗的嫌疑!国内一些景点却不是这样,一说名人似乎都是自己的老祖宗加老乡,一听就知道这位仁兄是位跳槽的专家……大洋路景总概念,沿途分布小景点,相互映衬成系列,口径一致思路正。
大洋路景色迷人,一边是崎岖的山路,一边是风光宜人的海岸景色。最佳景点就是 十二门徒,当地政府完善了景点设施,大洋路在1980年代初被定为澳洲国家自然公园对游客免费开放,是世界著名的观光景点之一。早上出门时还是细雨蒙蒙,稍有担心;一路上更是乌云密布,雨点子打在车窗上,心情有点纠结;没想到老天很给面子,一到景点马上云开雾散,天空露出了明媚的阳光,欣喜之情顿时抹平愁眉……一路颠簸一路景,盘旋森林桉树间,豁然开朗美景亮,老天开眼露骄阳。
都说来了墨尔本不游大洋路等于没来墨尔本!大洋路的精华就是这十二门徒景点,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引人入胜的观光点。这次是陪同亲友再次光临墨尔本的大洋路。其实这是一个系列景观,就是沿着大海的公路,一路前行,欣赏墨尔本沿海的绮丽风光,自然杰作、神奇故事、绚丽靓色,美景串烧……昔日拜访十二徒,今日又绘图十二,留住美景新意在,每每风景不重样。
驾车奔驰在大洋路上,宛如一道道惊奇之旅的盛宴,在大洋路 十二门徒石 景点,耸立在海上的巨型高大岩柱没有一块是相同的。天空中时而云幔紧锁,乌云压阵,时而云开日出,阳光明媚,海鸥时而冲上云端盘旋嬉戏,时而翱翔在欢腾的浪尖之上,真是难得一见的独特美景。大洋路沿岸的壮阔波澜和笔直绝壁恍如上帝的鬼斧神工。如从墨尔本市中心出发,沿海岸线开车到终点需要四个多小时。又来到了《白浪滚滚数天边》的景点,享受呀!阵阵巨浪拍崖壁,轰鸣涛声震耳聋,景色迷人游客聚,百看不厌巧玲珑。
双峰崖壁是不是很神奇?隔岸矗立在海水里,左看似双峰,右看似骆驼,展开想象力吧!碧蓝的海水犹如利剑微刻,汹涌的浪涛恰似大刀阔斧,呼啸的海风更如强劲的风镐,打造美丽,创造神奇,酿造美景,改造自然……天降神斧落海岸,双峰退壳立海中,任凭海浪精雕琢,感谢神仙留绝笔。
十二门徒原先的景点名称是“猪妈妈和小猪”从天上向下俯瞰这些被海浪冲出来的奇特崖壁,有一块连着大陆的岩壁就像一头可爱的猪,翘着猪鼻子,召唤着那些被海水冲散的独立小猪猪崖石。故取名:“猪妈妈和小猪”。后来才根据教会故事改名十二门徒,此名十分响亮,引得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其实,取此名时,海岸边只有九块岩石矗立在那里,后来又被海水冲塌了两块,只剩七块了。试想,这些景点要是在中国,也许会被取名:八仙过海、七仙女下凡什么的……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都来参与体验,景点还安排了数架观光直升机,游客可以花75澳元乘坐直升飞机在沿岸俯视20分钟(见下图),也许又会有一个好名字诞生……俯瞰海水似丘陵,忽上忽下不重样,盘旋空中新构思,下机美名脱口出。
洛克阿德大峡谷(Loch Ard Gorge)离十二门徒景点只有2公里。1878年6月1日一艘名为“Loch Ard”的英国移民船在开往墨尔本的途中触礁遇难,全船54人中,只有2人大难不死。后人为了纪念这些遇难者,将这个地方命名为“Loch Ard”。在这里您可以近距离观赏峡谷的岩石景观,还可以顺著峡谷悬梯下到海边,漫步赏景。由于两岩壁狭小,大潮来时会有滚滚白浪涌上来,进退潮水碰头,非常壮观。巨浪吞噬难民船,五十二人归西天,游客下梯观潮涌,浊浪拍岸来势凶。
伦敦断桥(London Bridge)景点很壮观,因为外形颇似伦敦桥,故命名为“伦敦桥”。从前这个岩石是突出海面与陆地连接的岬,由于海浪的侵蚀冲刷形成两个圆洞,正好成双拱形,所以起名为。在1990年1月15日的傍晚时分,与陆地连接的圆洞突然塌落,与大陆脱离形成现在看到的断桥。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大自然塑造的景观有一种人工无法比拟的神奇!大洋路畔巨浪蚀,冲出拱洞成栈桥,景点取名伦敦桥,自然造景颇神奇。
在新闻中闻知澳洲墨尔本森林大火,似乎很遥远;这次却在大洋路景点附近亲眼目睹了烧焦的灌木残余,却很现实!黑压压一望无际,诉说着当时的高温伴随着生命的煎熬,惨景复述着大火的冲天和植物的无奈、悲情、天灾还是人祸?然而,生命又是顽强的,海风一吹,一片焦土中已经萌发出点点绿芽,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驶离景点数公里,已经没有焦土景象,说明这个大火与景点周围的人群有关联!珍惜,生命。珍爱,自然。焦土原是人为火,一望无际地衣黑,生命相关需珍惜,春风难催焦土绿。
如有帮助,请点【有用】。如要细品,可点【收藏】。如要继续,可点【关注】。如要送人,可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