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你的文案,会让用户大脑产生什么样的知识和印象?而这些知识和印象,是你想要的吗?更直白一点,用户看到文案后,会如何来理解这篇文案。例如,如果要给一个铸铁牛排锅写文案,你会怎么写先看一个普通淘宝的铸铁牛排锅的广告文案看到“美国制造、百年品牌”的文案,你脑中想到的第一个印象是什么呢?所以,直接这样写文案,用户调用的记忆就不是我们想要的。
视觉化相比人类1000万年的进化历程来说,在人类上千万年的漫长时光里,都是通过肢体语言、表情、声音来彼此沟通的,已经将大脑塑造的对“视觉化”语言异常敏感、易于唤醒。
采用对比同文字一样,数字也很难在用户大脑中形成形象化的反馈,来帮助用户快速建立对接受到内容的认知。既然用户很难读出“金钱或数字的实质大小”,那当文案要体现性能、参数、资金等等优势时应该怎么表达才能最容易让用户顺畅认知呢?答案依然可以从古老的历史中找到:人们倾向于用“比较”来评估价值大小,这是一种大自然赋予人类简单高效的生存评估法则。
贴标签对于一款名不见经传的新产品,你需要向用户传达的第一个概念应该是:我是谁(类别),我能做什么。痛点文案的前提就是 —— 把你想传达的内容牢牢锁进用户心智硬盘中。大脑是个极度喜欢「偷懒」的器官。早在蛮荒年代,先祖们在与陌生人第一次打交道时,就会迅速的对这个人做出初步预设:“敌人”还是“值得信赖的同伴”或者是“临时的合作伙伴”还是“潜在考虑的对象(异性时)”。所以,在痛点文案中,把握贴标签的原则——告诉用户产品所属的「类别」。一旦告诉用户某个新事物的类别,就能够让大脑轻松识别“什么是什么”,同时产生初步的“预期”,类别和预期则可作为产品亮点展示的发力点。
贴近现实,增加代入感有情绪的文案都有着强烈的代入感,如对童年动画片的喜爱、情侣毕业异地的不舍和难过、对一夜成名的渴望。在文案中代入生活场景感受,贴近现实,你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用户也能同样感受到。例如,“忘掉钥匙”可以说是几乎每个人都体验过的“小确烦”,360安全门锁在其安全门锁的产品海报中,就通过描绘“忘带钥匙”带来的尴尬场景,让用户产生代入感,意识到能用指纹开门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