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最佳时间 黑龙江省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从南向北,依温度指标可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 其主要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两季气候多变。年平均降水量589.6毫米。年平均气温1.3°c,年温差高达38-48°c。 春季(3~5月)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c左右。平均季降水量50-80毫米,仅占全年的15%左右。 夏季(6~8月)炎热湿润多雨。7月份平均气温19-20°c,最高气温达38°c。平均降水量200~
400毫米,占全年的60%-70%。由于降水集中,间有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因此,夏季需防洪、防涝。 秋季(9~11月)降雨减少,平均50-100毫米。昼夜温差变幅较大。平均气温9月份一般为10°c,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0°c,南部地区2-4°c。秋季易出现霜冻。 冬季(12~翌年2月)漫长而寒冷干燥,雪覆大地。1月平均气温零下15°c-零下30°c,最低气温曾达零下52.3°c。季降水量只有11-2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左右,冬季应防大风和雷暴。 交通指南 航空 黑龙江现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四个民用机场,其中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是全国八
大民航机场之一,已成为我国东北第二大国际航空港。 哈尔滨国际机场有定期航班飞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青岛、温州、厦门、广州、深圳、沈阳、大连、西安等三十多个大、中旅游城市。此外,还有飞往俄罗斯远东的布拉格维斯申科、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韩国的汉城和日本新泻的航班。 铁路 黑龙江是我国修建铁路最早的省份之一,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干,沙俄势力侵入我国东北后,于1897年开始修筑黑龙江省的第一条铁路——北满铁路(今称滨绥和滨洲铁路)。 全省铁路26条,干支线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个经济中心城市为轴心向四周辐射,并通过国际干线和国内干线外接俄罗斯、朝鲜,内联吉林、辽宁和内蒙古。 其中,滨绥和滨洲铁路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牡(丹江)图(们)铁路与朝鲜相通。京哈、拉滨、平齐、通让、牡图5条铁路干线与全国铁路相接。全省铁路营运里程5121公里,居全国之
冠。 公路 黑龙江省现有国道7条,公路通车里程46617公里,居全国第五位。高速公路已建成“大庆——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102国道省界——哈尔滨——佳木斯——鹤岗”2条,大庆——齐齐哈尔,佳木斯——同江,102国道省界——长春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届时,从齐齐哈尔或同江经哈尔滨走高速公路可直达首都北京。 水运 黑龙江省水利资源丰富,居东北三省之冠,全省内河通航里程达4696公里,现有直营客运航线9条,以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为骨干,以哈尔滨和佳木斯港为枢纽的水运网贯穿全境。 其中,松花江航线是黑龙江省水运干线,每年5-11月通航;黑龙江航线位于中国最北部,在同江和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与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相接;乌苏里江航线为中俄界河航线,冬季封冻。 美食小吃 黑龙江省地处北疆,是全国气候最低的省份,养成了黑龙江人饮食味重咸辣的特色。黑龙江菜系是
由本地化的传统菜和创新菜,风味化的民族菜和专业化的便餐菜组成的大菜系,兼含满汉全席、全羊席、豆腐席、饺子宴、冰雪宴等。黑龙江菜的特征是“取料广泛,调味多种;咸辣酸甜,色味香形;汤菜双佳,味浓口重。” 黑龙江菜有完善的烹调技法,以爆、炒、熘、烤、涮、焖、蒸、氽、煮见长。代表菜有红烧大马哈鱼、渍菜粉、东北四大炖(鲶鱼炖茄子、猪肉炖粉条、酸菜炖白肉、小鸡炖蘑菇)、烩鹿尾、飞龙汤等。比较出名的小吃有哈尔滨红肠、松仁小肚、老鼎丰糕点等。 购物指南 黑龙江省各主要旅游城市可供购物的商场、店铺很多,如哈、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哈尔滨商厦、松雷大厦、道里菜市场等。在这些商店中游人可以买到很多物美价廉的皮货(皮衣、皮帽、皮鞋)及其它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品,闻名中外的东北特产人参、鹿茸等珍品也能在这些商店中以很低的价格买到。 民俗节庆 黑龙江省的地方节令性活动很多,由于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节令性活动。但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节令性活动是黑龙江省滑雪节和哈尔滨市冰雪节。 黑龙江省滑雪节,一年举办一次,时间定为12月5日至翌年的1月5日,为期一个月,游客若在此时来到黑龙江,可以到滑雪场上去一试身手,尽享冰雪运动的乐趣。 哈尔滨冰雪节也在这时举行,游人可以到哈尔滨市一睹冰灯、雪雕的美景,欣赏冰雪文艺晚会,还可以参加很多冰雪娱乐项目。 注意事项 满族忌杀狗 满族忌杀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为满族长期从事狞猎,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还用狗拉爬犁,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还有看家和军事上传递情报的作用。 相传努尔哈赤起兵初期,因追兵步步紧逼,在芦苇荡里被明兵点着的大火包围,幸亏一只狗用自己身上的毛浸水,救了过度劳累睡着了的努尔哈赤。因此满族有敬犬之俗,平时对狗精心豢养,狗死埋葬,他们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满族家,主人会不高兴。但满族哈达部却无此禁忌,后从努尔哈赤部之俗,沈阳市东陵区后陵那氏调查资料。 满族见面礼种种 历史中古老的黑龙江满族可谓“风度翩翩的礼仪之族”。满族传统的礼仪表现在衣、食、起、居、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十分讲究,单是见面打招呼的礼节,就可见一斑。 按辈分、性别不同,满族的见面礼分做跪叩礼、抱腰礼、擦肩礼、握手礼、抚鬓礼等等。跪叩礼为青年男女向长辈人所行的大礼。老人坐在炕上,年轻人一跪三叩首。男子叩头时,手须扶地;女子叩首称行“万福”礼,用手按腿三叩首后,手抚鬓角后起身,后以平辈人抚鬓点头行礼称之为抚鬓礼。抱腰礼也是满族大礼,至亲相见或贵宾来临时行此礼。行礼者右腿抢上一步,两手张开,双手抱住受礼者腰部,如受礼者年长,则左腿半跪;受礼者以抚下拜者后背做为还礼。擦肩礼,俗称“碰肩膀头”,即平辈男子相见时相互拱手致意后,互碰双肩,以示亲近。此外,男女青年相见时,多以握手或拉手致意,不必更多拘礼,俗称握手礼或拉手礼。 在名目繁多的见面礼中,最为常见的要算是打千礼和蹲安礼。“打千”是辽金时代的古礼、延续到清代仍在使用。其动作是,先掸箭袖使袖头放下,然后左膝前屈,右腿后弯,头与上身向前俯倾,左手贴身,右手下垂,口称“给xx大人请安”。受礼者弯腰、两手前伸、掌心向上表示还礼。“蹲安”则是清代女子的行礼方式。行礼时双腿平行站立,两手相握放于左腰间,膝略屈成半蹲状,口称“给xx大人请安”。已婚妇女在早晚向婆婆问好及见过客人时,均行此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