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744今日阅读:155今日分享:35

婚姻之道—传统婚俗值得借鉴

中国人结婚通常会请众多亲朋好友前来参加,目的有两个:一方面结婚意义重大,大家共同祝贺,并予以见证;另一方面,结婚需要开销,亲朋以送礼金的方式,帮助减轻部分经济压力。现在收礼成了一种敛财方式,送礼变为一种经济负担,是对原本良好用意的扭曲。在目前的现实当中,对传统婚俗用意诸如此类的曲解还有很多。但是,坦白讲传统婚俗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的。第一,订立婚约利于互动考验。一般来讲,中国人结婚之前会先订婚。我们想一想,以前为什么先订婚?一方面,男女在婚约之下,可以持续地进行正常交往。两人进出彼此家门也会比较方便,可以多方面了解对方情况。另一方面,两个家庭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多多往来。同时,双方为了表示诚意,还会交换信物,以作凭证。互动是最实际的考验。双方家庭和个人经过一个阶段的互动,认为方方面面都确实般配,再来商量日期予以完婚。这个过程可以是三五年,也可以是三五个月,一切合理就好。如果认为真不合适,双方解除婚约就好了。订婚以后解约,好过结婚以后离婚。解约总是比较容易的,起码伤害比较小。可惜的是,现在订婚大都变成了一种形式。第二.相互尊重协商婚礼事宜。在结婚之前,男方最好请个正式的媒人,到女方家里去提亲。这不但表示一种尊重,也便于双方的沟通。因为有一些话,两家不方便直接讲,可是不讲又无法确定安排,所以透过提亲的人来讲比较稳妥。在这个过程当中,关于婚礼的时间、地点、程序、礼物等同题,双方家庭要认真交换意见,否则容易在典礼上当场出洋相。任何事情都要有主有伴,其中一个主导,另外一个配合。两家各有主张,势必乱成一团。在中国社会里,婚事基本上还是以男方家庭为主,但要充分尊重女方意见。其实,只要门庭相当,普遍都会认同这种观念。往往就是男方财大气粗,或是女方势大望高,才会不把对方放在眼里,可见门当户对十分重要。我们要特别小心,“亲家”也会成“冤家”,而结婚典礼很容易成为导火线。如果两家人第一次在一起就意见不合,越看越不顺眼,回去骂来骂去,愈演愈烈就变冤家了。第三.黄道吉日其并非迷信。结婚是人生大事,一定要选黄道吉日。这不是迷信,而在于提醒我们要慎重。其实黄道吉日很容易找:站在双方的立场来考虑,哪一天两家都说好,都觉得很适合,那就是黄道吉日;站在亲友的方面来考虑,不冷不热又是个休息日,大家都方便来祝贺,那就是黄道吉日。国庆日、劳动节等,不仅有纪念意义,以后还容易记,不也很不错吗?非要去看个日子,结果两家意见不一致,还没等举行婚礼,双方就吵得不可开交.这样的日子算是吉日吗?只要每一个人都凭良心,天天都是好日子。我们对自己要有这样的信心。第四.主角并非新人而是父母。谁都不否认,新郎新娘是结婚的当事人。但是婚礼是以谁为主,却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的不同。西方人是个人主义,认为结婚是个人的事情,自己是婚礼的主角,父母是被请来的。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一次我在美国,到法庭里面去参观,遇到有个爸爸告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结婚竟然没有请他。法官问儿子:“你结婚为什么不请你爸爸呢?”儿子回答:“我结婚只请了几个朋友,他跟我很久没有来往了,跟我都很陌生,跟我的朋友更无话可讲,我请他干什么呢?”结果法官反而判爸爸败诉。在场的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他们就问我:“这种事情,在你们中国怎么解决?”我说:“中国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他们很不相信。想想看,中国人结婚的时候,门口都是挂着比如“张王两府联姻”的字样。婚礼的主角也绝不是新郎新娘,而是两家的父母。父母利用婚礼的机会,把所有与自己家庭有关系的人统统请来,郑重地拜托来宾:这是我们的儿子儿媳,他们今天终于长大成人了,恳请大家以后多多栽培和照顾……坦白讲,很多来宾,新郎新娘不一定认识。不认识才好,趁这个机会大家都知道你们是一家人,不是更方便吗?中国的家,只要父母健在,就永远替子女着想;西方的家,只要子女长大,就各奔前程了。都负责没有错,但期限和条件完全不同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