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日本专家对中国汽车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后发表评价说,中国汽车企业在推进丰田精益生产方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还没有一家企业做得到位,甚至有的企业只是'照猫画虎',并没有真正理解TPS的精髓。近些年来,不仅是汽车行业,许多其它的行业如电子组装业、五金业、鞋业、服装业等都在轰轰烈烈的导入精益生产方式,这些行业导入精益生产的效果如何呢?
有些企业,将精益生产方式的导入当作企业的重大工程来抓,企业最高层高度重视、亲力亲为,带动全员共同参与,认真听取专家顾问的意见,在公司内部形成绝对的执行力,顺利地完成了生产模式的转型,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些企业在市场上物色一些所谓的精益生产经验人,风风火火的导入精益生产,高层管理者有时间问问,没时间就不管,精益生产变成'某些人'的事情,很多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结果这群'某些人'在精益生产这个舞台上舞了几曲后,再也没有精力舞下去,精益生产中间喊停。
有些企业,刚开始决心很大,辅导,但他们将导入精益生产视为专家顾问的事: '既然请你们来了,就是要你们帮我们搞定,如果要我们做的话,那还要你们顾问干什么……',从高层到员工没有人主动积极投入到精益改善中来,结果,精益项目终因 '曲高和寡'而销声匿迹。
有些企业的管理层,狭隘的将精益生产理解为'革自己的命',请来专门和自己'过不去的',于是一班人专心在做精益生产的时候,另一班人在台下面制造'事端',精益生产成了一种'政治斗争'的工具,结果精益项目无法进展下去。
有些企业,看到同行的工厂做了精益生产,生产效率提高了、交货周期缩短了等等,于是设法派人取经学习,回来后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将几个制程搬在一起,样子看起来象'一条龙'的作法了,就以为是精益生产了,结果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带来许多麻烦,成为企业的拖累,于是便开始对这种管理模式产生怀疑。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问题,同样是导入精益生产模式,为什么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结果呢?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下面我们通过几则案例,说明精益生产变革首先应该是意识的变革。
企业要想做好精益生产就要想先去了解精益生产,要在思想上先接受精益生产,这样才能把精益生产做好,不然企业在精益生产的过程中是很难发展的,也是很难有所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