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里程数
二手事故车
二手车鉴定
二手车售后
现象一:调低真实里程数许多消费者通常会凭里程表判断二手车车况,卖方往往会利用这种心理造假。“跑了10万公里的车,花50元钱就能把行驶里程改成两万公里,拿到市场上起码多卖1万多元。”
现象二:隐瞒事故车真相这个现象在以前的二手车市场上层出不穷,目前在规范的二手车市场会相应好很多,但是在一些偏僻的二手车市场,这种现象应该还是时有发生。为谋取更多的利益,偏僻地区的个别二手车经营户把报废车翻新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绝大多数区域的二手车商还存在隐瞒车辆重大事故状况,比如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车架等关键部件损伤不告知。也有重新经过喷漆、翻新等一系列手段来掩盖大事故车。
现象三:缺少二手车鉴定评估科学标准二手车鉴定评估是二手车交易中的核心环节。目前,由于没有一套完整、严谨、科学的二手车鉴定评估标准、造成评估随意性大、手段不科学、评估结果偏离车辆的实际价值等问题。尽管目前有关部门对机动车鉴定估价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资格鉴定考核,目前经过培训并取得资格的估价师有不少人,但是人员的培训仅仅是二手车价格估价的一个方面,而估价的标准全国不统一,在交易中存在着定价不合理、随意性较大的问题。有的地方为了抢二手车生意,故意低估价格,竞相压价。同时还出现“私卖公高估价,公卖私低估价”。由于价格压低,使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的税收减少。
现象四:售后服务几近空白一位陈先生反映,他买了一辆桑塔纳旧车,开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底盘漏油,变速箱坏了,于是他找商户要求退车,商户根本不管,最后陈先生只好花了1万多元维修。像陈先生这样的遭遇是很多的。按交易流程,买车者要与二手车中介签订《二手车交易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虽说合同上保证“交易车辆不是偷盗车、报废车”,对各项应交的费用也有明确的界定,但是对于售后服务,却没有合同规定。
现象六:肆意压低收购价格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街头收车的“黄牛”身上,即便对一些并没有大毛病的旧车,“黄牛”们也会利用车主不了解旧车市场行情故意压低收购价,让车主蒙受经济损失。
个别二手车商都会“信誓旦旦”地表示:现在新式的电子里程表是不能够被人倒拨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专家透露,一辆汽车的驾驶里程记录是存储在一些芯片或晶片上,只要把晶片换出,重新编程,接下来想定多少里程,就和玩游戏改数值一样简单。要准确地判定一辆汽车的真正里程,就只有请教维修专家了。当然,根据车型的推出年代和原车主的职业就能大致推断出这台车的大约里程数,所以也就能识别是不是真的被调过。再就是检查车辆内饰,注意细节,例如方向盘、储物盒开关、油门刹车踏板、排挡把手等,通过磨损程度可以大致估计使用情况。
挑选二手车时,除了熟悉发动机、制动、传动、变速器、电器设备等关键部件的优劣外,掌握车辆曾经的事故情况也非常重要。而检查车架是判断汽车是否有碰撞事故的好方法。如果自己很难把握,就找个懂维修的朋友随行前往,帮您把把关。
多带几个懂行的朋友对要买的车辆进行综合评估并且进行议价,当然,记者也建议,应当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如此,一辆车的最终评估价格就能跟实际价格最为接近。
遇到问题最好找二手车市场的管理方,在二手车市场,每个商户都缴纳了诚信保证金。而在外地的一些二手车市场,个别的已经建立起旧车保修的体制,只要在他们这里购旧车,可以享受保修服务。这也使不少购买旧车的消费者没有了后顾之忧。
这个问题就需要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统一的交易收费政策了。
这种较恶劣的情况遇到的几率还是较低的,但是在较偏僻的某些城市就很难说了。一般来说,尽量不要随便在路边找人就谈价格,还是尽量到大的正规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卖车或者买车,这样,不论出现任何问题,都还有说理之处,都相对能够保障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