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460今日阅读:23今日分享:25

儿童保健之一新生儿的护理要点

新生儿是指胎儿自脐带娩出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不满28天。由于新生儿具有诸多的生理特征,同时又经历了从子宫内环境到宫外环境的一个巨大的转变,因此需要特别的呵护。
方法/步骤
1

母乳指导    提倡母乳喂养。应力争尽早开奶,且应采用不定时,不定量,随意喂的方法,确保婴儿进行的是有效的吸吮,每天至少要喂8-10次,坚持不喂甜水的原则。    若因各种原因尚不能采用母乳喂养者, 应首选配方奶粉喂养,并可按每天每公斤体重100-120ml 来估算喂婴儿的奶量。

2

避免感染1.在新生儿期减少探视,带养人应该注意戴口罩,洗手,以免发生交叉感染。2.保证新生儿使用的所有用具是洁净的,做到定期消毒,按时更换。3.室内应定时开窗通风,每天至少2-3次,每次至少20-30分钟,以确保室内空气的新鲜,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天。同时室内的温度最好能够控制在18-20℃,湿度50%-60%。4.不宜给新生儿挤奶头或擦马牙,以免造车不必要的感染。

3

保暖     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尚未完善,故体温调节的能力差,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应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冬季。     应保持室内温度的恒定,若环境温度太低则可采用保暖器,空调来调节室内温度,若不具备上诉条件则可使用电褥子,热水袋等,但要注意安全,防止出现烫伤。

4

皮肤护理新生儿的皮肤稚嫩,防御功能较差,且皮下毛细血管丰富,若护理不当易出现浸渍、擦烂等皮肤的损伤,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1.保持皮肤的清洁,每周可洗澡2〜3次。新生儿的洁肤用品应选用柔和、无刺激 性、适合于婴儿的专用产品。2. 每天应用75%的酒精为新生儿擦拭胳带的根部,以保证脐带准时脱落、不被感染。 尤其是在洗澡后、脐带脱落前,此项工作更具有实际意义。3. 每当大、小便后均应及时用清洁水为新生儿清洗臀部,然后用干净的湿纸巾或毛巾将臀部多余的水分蘸干,再涂上一层护臀霜,以免发生臀红或尿布疹。4. 定期为新生儿剪指甲,以避免划伤皮肤,同时还可减少发生感染的机会。

5

眼部的护理1.由于分娩过程中眼部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所感染,可预防性地使用氯霉素2.在洗除眼部分泌物或清洗眼部时,宜从眼角内侧逐渐向外眼角轻轻擦拭。

6

耳部的护理1•洗澡时应将成人的拇指、食指堵住新生儿的双耳,以免进水;洗澡后应使用消毒棉 签薩干外耳及外耳道中的水分,以免发生隐性的中耳感染。2•新生儿的耳后常易发生湿疹及皲裂,应更注意该部位的清洁;也可平时在局部涂 上一些植物油或郁美净儿童霜,以预防湿疹、皲裂的发生。

7

鼻腔的护理正确处理鼻痂。可利用蒸汽,或生理盐水及薄荷油滴鼻,软化后用吸鼻器轻吸出鼻 痂,或用消毒棉签轻将鼻痂挖出。

8

口腔的护理1•由于新生儿的口腔内黏膜稚嫩,易受损伤,不宜人为地去擦拭。2•新生儿最常见的口腔疾患是鹅口疮,一旦患有鹅口疮则应采用制霉菌素进行治 疗,疗程为10天。若仍不见好转,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9

衣物的选择1•新生儿的贴身衣物应以吸湿性强、透气性能好、无刺激性的纯棉制品作为首选。2. 衣物应宽大、舒适、容易脱穿,以便于小儿肢体的活动。3. 衣物上不使用纽扣,可用柔软的细带。

10

尿布及纸尿裤的选择1.尿布宜选择质地柔软、耐洗、易干、吸水性能好的纯棉制品,并应做到勤更换,以预防尿布疹。2.纸尿裤也应选择吸水性强、透气性能好、柔软舒适、不含有刺激成分、不会与皮肤 产生摩擦且适合于新生儿臀部大小的品牌纸尿裤。

11

不随意滥用药物如大量使用维生素K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如使用磺胺类药物有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危险性等

12

洗澡1. 目的 保持皮肤清洁。2. 必需之物 澡盆、温度计;浴液、洗发露;清洁柔软的海绵;洁净的浴巾、睡衣、纸尿裤、棉花球;润肤露以及爽身粉等。3•环境以及水温的要求室温24〜26°c;水温37〜40°C。4•洗澡顺序  眼部---头---脸----颈部 ----躯干---四肢。 5.注意事项    澡盆中先放冷水后加热水,可用肘部粗测水温;水深12-20cm为宜; 每次洗的时间不宜过长,以3〜5分钟为宜。生后 2天即可洗澡,若胳带尚未脱落,不可将新生儿的全身浸在水中。

13

抚摸1.目的   刺激淋巴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改麵眠,稳定情绪,减少哭泣,增进母子间感情,促进大脑的发育。2.必需之物    润肤油或润肤露,录音机,柔類耳的音乐磁带等。3.环境温度要求在24°C以上。4.抚触顺序头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5.注意事项成人应剪好指甲,同时摘掉手及腕部的饰品,如戒指、手链、手表等,并 在手上均匀地抹上润肤油,以免伤害到新生儿;在新生儿较为快乐、平静时进行,否则不宜 做抚触;每次时间不宜过长,以20分钟为宜;抚触的力度应适度,不可过重也不可太轻;抚 触顺序不必千篇一律,可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

注意事项

本文章摘自人卫版的 《社区保健与康复》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