琨哥身上这条蛇叫球蟒(英文:ball pythons)生活于中非和西非。名叫Anthony的雄性球蟒受到围观,成为当之无愧的现场「明星」。菲比刚进门口时还很害怕,一直不敢靠近,还好有哥哥的带领,慢慢消除了恐惧感。从起初只敢在旁观望。渐渐地,看到别的孩子纷纷上前抚摸后都「安然无恙」,甚至有女孩把蟒蛇围成了「腰带」,或是把蛇盘在头顶当“帽子”,菲比就开始轻触小蛇的皮鳞到最后开心地把小蛇捧在手心。一点一点战胜了恐惧。
更多的孩子对壁虎、蛇、蜥蜴这些爬行动物一点也不害怕。他们亲手触摸这些「另类动物」,甚至将蟒蛇和蜥蜴抱在怀中把玩。孩子们除了可以近距离观察、触摸这些罕见的爬行动物外,还可以向工作人员谘询相关物种的知识。「以后遇到蛇或者蜥蜴的时候,就不会盲目地尖叫了。」琨哥问工作人员,为何它的肚子那么大呀?是不是怀孕了呀?工作人员说:“应该是吃太多,长太胖了”现场另一组「明星」是澳洲鬆狮蜥(Bearded Dragon),此类蜥蜴居住在炎热乾旱的沙漠、旷野、灌木丛等地带,全身黄色,鬃刺显著,从喉咙延伸至尾根部;有趣的是,牠们的胚胎还会在高温下由雄性变成雌性。但到场的孩子们关心的却另有其事——当听到鬆狮蜥的名字里有「龙」,他们兴奋得瞪大了眼睛问道:「那么牠会喷火吗?!」
工作人员Jasmine告诉大家,爬行类可谓是检测环境健康度的「试纸」,因为遗传特徵决定了牠们无法应对环境骤变,所以当一个区域的爬行动物数量减少时,人们便可推测那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已遭受了破坏;Jasmine亦言,希望藉由展览传递保护爬行类栖息地的信息。展览区还设有生动形象的科普知识普及板块。
肯尼亚砂蟒蛇(东非沙蚺):这种蛇颜色非常漂亮,橙黑相间的斑纹,非常粗壮,头部像子弹一样尖尖的,长度能达到90cm。出没于沙漠,半沙漠和稀树草原地区,并且广泛的分部在肯尼亚北部和东部地区(taita and tana 河),以啮齿动物,鸟类和蜥蜴类为主要食物,一般生4-20条小蛇,无毒。想到蛇都是黏糊糊、滑溜溜,冰冷冷「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那个胆战心惊呀。但是,孩子们要我挑战自己勇气的极限,不能在孩子面前丢脸,只能拼了。与动物的亲密接触,这样的方式比看书更直接生动,可以加深孩子对爬行动物的兴趣和了解,从而更加热爱动物。这样的周末活动比玩电脑游戏更有意义得多。 看到今天去展馆的小朋友都那么喜欢蛇,我突然想到一个可怕的问题,以后这些小朋友会不会在郊外看到蛇就冲上去捉它们,抱它们呢。回家后我问菲比,你知道有些蛇是有毒的,而且会咬人的吗?菲比使劲的点了下头,说知道的。然后学着蛇样,伸吐了一下舌头说:“那些会吐舌头的蛇才是有毒的”我赶紧告诉她,不是这样的。只是有的蛇品种本身就有毒,有的本身就没毒,与吐舌头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