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到11.20,在深圳经历两天的激烈角逐;11.21当场接到自己之前一直很期待的,全国只有6个左右的offer;11.25寄出去的三方,标志着我大学最终的求职之旅正式告一段落,甚至是结束…… 每一个在2012年用心找过工作的人,这段时间一定都有着自己的感慨。只有我们经历过今年就业形式的人,经历过悉心的准备,经历过等待的焦虑,经历过旅途的辛苦,经历过与陌生朋友的结识,经历过拒信的失落或是接到offer那一刹那释然的人,才能明白个中的滋味。 由于大概在大二的时候,我就明确了毕业时找工作的想法,所以可以说是为了找工作而“积累和准备”了三年。而这个管培的offer,也算是对自己大学生活和这三年“准备”的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吧。 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为了记录和纪念自己充满曲折和感慨的求职之旅,不至于让这段关于青春的宝贵经历就这么随时间模糊和遗忘;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在求职的过程中看了很多求职论坛上前辈们写的文章,大大小小的笔经、面经和工作感悟我看了不下100篇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取了很多经验,所以觉得该是时候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了。………………………………………………………………………………………………………............................................................................................................................................................. 从九月校招季刚开始,我就很早地为求职之旅着手准备,先后经过了百度,某化妆品电商,万科,某X地产,到现在东家的面试,期间也投了包,总共有选择性的投了20多家的单位,基本上都有笔试面试资格,但下定决心签了后,也就面试了。一.被百度拒 最开始的时候,非常看好互联网行业。比如互联网未来的人机交互,举例就是大家可以想想近年来ios和安卓系统的应用是如何“入侵”人们生活的,还有社交网络。所以一开始投了百度,报的岗位是网络产品设计。于是一个都嫌微博太多扯闲谈而几乎不用微博的互联网浅度用户,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尽可能多的学习互联网产品知识,从UCDchina,产品中国,《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本着“跨专业”应聘的虔诚心态(当然网络产品设计主要是提供idea,所以对专业没有要求,只要爱好互联网并且体验深刻即可)。前前后后为百度笔试、面试要谈的点、以及自己的写的一些想法,大概有个20来页的A4纸吧。10月10日到15日,这段时间,经历了去武汉参加百度的笔试,又申请调回长沙参加一面的曲折。详细故事和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只是其中“峰回路转”的事态和心态起伏太多了。本来写了一篇记流水账的日志来纪念,但想想还是不发出来了。 最后没能通过百度一面,总结原因:1.归根结底,对互联网体验真的太浅,尽管有爱思考爱创想的脑子。平时不玩偷菜、不添加任何人人应用、不玩微博还在用手机老的塞班系统,试想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突击,然后应聘上竞争激烈的国内顶级IT公司呢?所以“积累和准备”很重要。2.客观因素太多,这是无法规避的运气问题。比如我在武汉笔试后一直迟迟未接到通知,搞得准备霸面,事实上我笔试不仅通过成绩还挺好的,只是排在了后面面试;从武汉调回长沙之后,一面官竟然因为第二天要面试我一个人而迫不得已改签了飞机,所以一开始就没能给面试官一个好的印象。3,缺乏面试经验,紧张。由于百度是我第一,再加上又准备了那么久,甚至当时都有种非百度不去的想法,(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幼稚).那么这种过强的目的性和期待下,就会导致面试有点焦虑和紧张放不开。所以经验很重要,百度之都是相当的放松而且都比较成功。二、拒某化妆品电商 当时我还看好电商领域(现在看来觉得自己的眼光还是比较准的。。。),举例就是双十一的疯狂和数额大家知道吧,那天就有190个亿,然后淘宝今年的销售额要突破一万个亿了,一万个亿是怎么一个概念?!不然IT和电商IT的工资怎么会那么高,不管是技术还是非技术类的。这个化妆品电商是湖南长沙本土的,我也是无意中在校园招聘网站中点进去才第一次知道。近三年每年资产300%增长,是中国互联网十大电商之一,吸引了哈佛商学院等世界名校的人,宝洁,腾讯,联合利华,阿里巴巴的人进来,文化、氛围的打造,还有管理模式都有学和一些优秀外企。当时眼睛就亮了,想不到家乡长沙竟能有吸引到哈商、阿里巴巴、宝洁、腾讯,于是投了。经过了难度较小的四轮笔试面试,拿到了offer,思考之后拒掉了。 因为第四轮的最终面,是见高层,然后在面试和与董事长交流的过程中,还是与我所想象的不一样,也许很多地方远没有那么理想。以至于晚上,“激动难平”的我,还给他们29岁师大毕业的董事长写了封近5千字的私信,言辞和内容“略犀利”,问了他很多,也谈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关键是也得到了他们董事长“略犀利”的回信,回答了很多点,他也谈了他对我的一些好的和不好的看法,总之这封回信让我觉得有价值有收获。当然,最后,我权衡了一下各方面,应该不太可能会签,所以果断拒了。三、拒万科 首先说我对万科的总体感受吧,这是一家。事情源于自从被百度拒了之后,我就开始“无心插柳”——由于再去外省的“盘缠”已经不够了,而加上自己又比较自信,所以就开始在麓山就业投。于是投了两个房地产业的老大,其中一个就是万科,但我当时连他们宣讲会都懒得没去(好在没去,听说宣讲的现场挤shi人~)。 万科的简历筛选、笔试和都面试非常正规,刷人的几率也是比较大。湖南加江西有3000左右的投了,获得笔试资格的只有四五百人,笔试之后的一面加上江西省过来的只有230人左右,二面只有120人左右,各地万科第三轮单面人数之和不详,但到第四轮汇总到长沙终审的时候,只有23人了,然后通过终审的只有十几人,对,是湖南加江西两个省的,还包括一些海龟和香港那边大学的学生在这边参加招聘的。但这还不是最后的,貌似最最最后的体验之旅还刷了人。(~万科真是够用心不怕麻烦啊,囧~) 对于万科,主要是指佛山万科,我真是纠结到了人类的极限,也心存愧疚和歉意。因为这其中的曲折又比我百度的经历还要复杂,所以还是表说了(我对自己已经无力吐槽了,真想灭了自己这个纠结的天秤屌丝~),日后如果发了流水账篇详细记录的日志,大家有兴趣的再看吧。总之就是佛山万科两位女HR比较看好我,反复劝说过我,我的前六轮笔试面试总分貌似在非技术类的里面也比较高。然后在要佛山万科体验之旅的时候,由的终面以及一二面撞车,我就没去,而佛山万科的体验之旅是几乎不刷人的,去年就没刷,尤其是走正规校招程序的,而当时HR的话里也暗示非常明显,纠结的临走前一天,她当时直接问我我要是拿到了这个offer还会不会拒,于是我又跟她说了很多(主要是表达了我真心不想给她们工作再造成麻烦的歉意~因为我是拒了又去又拒又去又拒),最终没去他们的体验之旅。 同时,另一个报了的地产老大也到了终面的阶段,最后没去,这里就不点名了,一个第一年大学生离职率达到50%的公司。四、最后真正的归属,某民营建筑设计集团的管理培训生。 造化弄人,撞车了。就是在佛山万科的体验之旅开始的前一天,这个建筑设计所来了湖大宣讲,当时听了宣讲后,管培的一面二面在长沙,然后正好和万科以及X大地产的时间撞上了。所以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思考和权衡比较,最终选管培的面试,理由是尽管管培有风险,但我要是拿到了那两个地产的offer也不一定愿意去,而且即便这次冲击失败了接下来还有京东商城和李锦记的管理培训生面试等着我。 一面二面顺利通过,接下来是在深圳的终面,后来得知我们是第一批到深圳终面的14名同学,还有第二小批。第一批的14名同学里,有8个中山大学的,3个武汉大学的,2个湖南大学的,1个南京大学的同学,所以压力是很大的,因为总共才发出6个offer,而且终面的人已经是敢报管培里的牛人里筛出来的一批牛人,在后来两天深入的了解大家之后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11.19号到11.20号,两天的面试和考核可以说是竞争无比激烈,也折腾得我们每个人精疲力竭,很多人连在酒店吃饭都没了食欲。举个例子,群面的过程中,没有人口齿不清晰,没有人表达不流利,没有人逻辑有问题,没有人看不到问题的要害,没有人不会全面概括总结,所以可以想象这部分人的实力是有多强。后来平时相处和吃饭的过程才知道,除开个别同学,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常强的“不浮云”的经历,德国法国等非英语母语国家留学的有好几个,貌似都是到了可以拿德语法语写论文水平的人、名校研究生会副主席的、没有亲戚朋友照应一个人敢受邀参加巴勒斯坦国际记者节的贫困生,长江商学院唯一学生助理的,创业得到中注资自己有股份的,对外汉语在美国教书还一边创过业的,拒花旗offer的、拒腾讯offer的、拒德勤offer的、拒龙湖全国40人仕官生offer的….. 这两天的时间历,反常的是,我并没有像来之前那么没有信心,取而代之的是疲惫造成的麻木,再加上比照之下肯定了自己的实力,所以也没有过度紧张。20号晚上接到的终面通过的短信,并没有设想过的无比兴奋,反而内心很平静,但依旧是神经衰弱得凌晨3点才睡着。 第二天21号上午,公司高层找了四个通过的人聊天,内容就是希望我们可以签,不拒掉。我们四个人私底下也确实都打算签,原因当然不是被高层“煽动”的,而是我们四人权衡了1.公司对我们的重视程度及个人职位发展前景,2.公司员工环境氛围和口碑,3.薪资福利与工作时间、强度的比值,这三个方面来看,这已经是很好的offer了,所以四人都决定签。……………………………………………………………………………………………………....总结和经验 我的一个感想是,当你面试的越多,你就发现前辈所说的你不再是简单的理解了,而是“体会”——“原来其实是这样”有很多的简历制作经验、经验、投递经验、笔试经验、霸面经验、群面经验、结构化面试经验、签约经验、毁约经验……..里面的点都是差不多的,网络上前辈的写的经验里很多都能找到,大家看多了就能渐渐体会到成功的求职者和成功的面试的共同点,所以我不多说了,我想写一些自己的想法吧。我觉得1.第一步先认清自我——2.最重要的是积累和准备——3.不能忽略的运气和机遇问题.1.第一步先认清自我。 这牵涉到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有哪些能力和优点优势?缺乏哪些能力或者是缺点短板? 可能说的有点罗嗦,但真正要做到客观的了解自己是很难的,这也是一种需要日积越累生活经历和反思才能有的能力,所以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近年来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教育中越来越受重视,还记得大家刚进大学的时候老师谈得最多的就是生涯规划么?老师们那个时候说的话,不仅不是毫无意义的纸面说教,反而是现在的很多人最缺乏的东西。那些走上了社会突然决定转行,或者诸如此类辞职去旅行或者辞职去创业的就是最好的例子。 再拿我自己举例吧,我觉得自己爱创意那么适合注重idea的行业,完全无法想象会计那样的职业生活;由于认为学经济和贸易应该内化为自己一种商业的能力,所以决定不进银行那种觉得看不到自己生活尽头和人生价值的“专业对口”行业;看好互联网行业,所以一开始非常针对性的投了IT和电商企业;性格开朗和沉着兼具,综合能力还不错,所以比较自信,的管理培训生;自己的优势是“非浮云水平”特长多,实习经历有三个,获奖较多,口头表达、气场气质、逻辑思维等不错,但缺陷是一.缺乏“高端”实习;二.英语是六级520的屌丝水平,所以权衡了胜算之后,没有投微软的市场部或者的全球管培生,尽管自己当时很想报……. 认清自我越早,你的求职之路甚至是你的职场生涯就会越顺畅,或者说这些能够大概在你预期的范围内。因为你了解自己越早,想清楚了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越早,你可以越早准备,越早积累,这样你可以为自己未来给出的筹码越大。功利一点的例子,就是拿到理想offer的胜算越大。比如说我是到求职季才真正“体会”到英语的重要性,因为那时我才发现我高不成低不就的英语水平,注定自己与一些优秀外企的好职位无缘,比如那几家快消巨头的全球管培生,管培的终面AC面一开始就是1个半小时30页全英文的资料…如果我大学能早点体会到这一点的话,在自己喜欢英语,并且口语和英语运用能力不错的基础上,一定愿意“痛定思痛”的在毕业之前把需要的英语水平积累出来~而不是任由我的英语荒废四年。2、积累和准备For example,就是我现在说话和写东西全都“非常”讲究调理和逻辑了,比以前更甚,总是“第一、第二”“首先、然后”的;同时我现在还特别爱在说理之后举一个例子,这两个就是我“积累”出来的好习惯….因为在面试的时候,,就越是要求严苛,就会越注重面试者的说话是否具有条理性,所以逻辑清晰的说理能力就很重要,并且,如果在面试中你不用举例的方式,而只是一味的陈述的话,那么面试官会觉得你的话非常没有说服力而质疑你。 要积累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虚一点的有英语运用的能力,注意不是英语应试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既注重大局和又看得到细节的能力;看问题是否能一针见血踩重点的能力;能否提出创新性点的能力;外在气质气场是否能感染人的能力;学习能力……;实一点就有,简历是否积累出了“亮点”:有没有实习经历;有没有“高端”实习,譬如高盛、西门子等实习经历;有没有一些重要学生干部的经历;有没有科研项目或者创业项目经历;有没有出众的特长;有没有获奖经历,有木有…….不过其中我自己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积累”出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健全的人格+一个能对自己清楚认识的能力+一个乐观、上进、豁达的心态,其实具备这几个要素的,很少没有成功的。这些里,有的也是我自己觉得自己做得还不足的。 用“积累”一词,是因为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甚至有些东西即便你做了,没去总结+思考+吸收仍旧会是空白,举个例子就是很多人暑期到银行实习了,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然,很多也需要应试的“准备”,比如对准备好N份精细彩打的简历(爱打黑白的亲们大学就这一回啊~);一段包含关键词的个性和共性兼具的自我简绍;经常看看各个名企的面经笔经的;了解越深越好(这样你面试时才有谈资,才能给出自己与目标职位相关的“亮点”)…….很多很多的准备工作,其实都是千篇一律的,这里也不详说。我想说一下自己感触最深的吧,我喜欢在面试前把自己面试中一定要谈到的“点”都在纸上简要罗列清楚(动不动就是一张A4纸啊~囧),这些点都是能展示自己能力和个性一面的东西,而且一般不会大众都谈到;同时,我也会揣摩面试官会问我哪些问题,我要怎么回答,一般我自己的预测都在准确率70%以上。在网上看了很多的面经,发现成功的面试者很多都爱预演面试中会被问到的问题,而且往往都是准确的(这也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的能力)。 3.运气和机遇问题 譬如说(哥换个词儿了~),我投浦发,结果简历筛选都没过。我们在浦发银行实习的几名同学,我还是当时实习生团队长,然后和另外几个实习生一样都没过,也有过了的实习生和周边同学,事情的真相就是完全和我们实习期间表现没有关系,我们是在支行实习,是总行人资筛的简历,而总行从没关注过我们在支行实习期间的表现,支行也不汇报。然后我还有个地产也是莫名奇妙的简历筛选都没过。举个有很多人感同身受的例子就是“貌似全天下都收到了工行的拒信”……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找工作的时候,有很多事不是你努力就可以的,还有其他的“超自然”的“不明因素”左右,有很多的简历筛选真的是“随机”或者是“不完全的”。对策就是有针对性的多投几家(当然我也不赞成一次失败后,就开始无节操无下限乱投~),我当时投李锦记管培的时候就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个网站,一个论坛里都几,一个管培资料,我都做好了投了之后石沉大海的准备……当然结果还好是有通知的。…………………………………………………………………………………………………….............................................................................................................................后记•收获
上一篇:《青蛙节拍2》:青蛙王子又来了
下一篇:半明半寐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