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征意义讲,衣服是我们展现给外部世界的第二层皮肤。当摆在商场里的某件衣物,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我们就会把一贯对待自己的态度,比如挑剔,扩展到被特殊化的‘我的’衣物之上。”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博士高璇解释说,“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眼光中长大的,很多人在成年后,还会继续使用同样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一切。有关外表的问题也是如此。”~~谁要配上谁?~~
面对衣柜沮丧,有些人是因为“我穿什么都不好看”,而另一些则恰恰相反——什么衣服都配不上我。对他/她来说,不仅衣物、鞋子,还有饰品和发型,统统都“不够好、不够完美”。“自我中心是典型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在他们头脑中,仿佛全世界的人们都是自己的观众。”心理咨询师薛畅指出:“那些总是感到站在舞台中央的人,需要经常确认自己正在被敬仰、被崇拜。似乎生活本身就是表演,每一次的闪亮登场,当然都需要备好全新的行头。”我们每个人多少都有类似的渴望——想成为所有异性,甚至天底下所有人眼中光芒万丈的女神(或者王子,只是男性的魅力更多结合了外貌以外的因素)。看看那么多一掷千金的新娘,大家就都能想明白了。“怎样在一个其实不那么在乎自己的世界里,依然感到自己活得还算不错,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从自恋的角度理解,总是感到被挑剔,和总是需要被敬仰,只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面而已。”薛畅说。~~不够好,但是够安全~~
米娜的灰色小外套大概有五六件,可她还是忍不住继续购买第7件。“一开始我也会有意去尝试那些鲜艳的颜色,可是它们穿在我身上就是很不自然,好像镜子里的那个人不是我。”衣物不只构成我们外表的一部分,同时还建构我们的个人身份。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经常会一边盯着报刊上美艳的范冰冰和林志玲,深刻体会着内心翻腾的羡慕、嫉妒与恨,一边又在头脑中自动抑制了向她看齐的冲动?“很多人拘泥于某一种购衣风格,不是出于满意,而是为了安全。他们是在向内心的身份认同效忠。很多让我们抱怨的事物,同时又让人舒坦。当我们不能确定改变以后是否会更好的情况下,维持原状,至少不会更糟。”高璇补充道。~~见证~~ “邀请那些很会穿衣服的朋友帮忙”常珲,女,33岁,高校老师从小到大没有人教过我什么是“美丽”。甚至在上学时,班主任会因为我每天都穿校服而给予特别表扬。大学来到北京,我很不明白男孩子们怎么会喜欢和那些“不思上进”的女孩一起玩……想想以前的自己,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直到30岁的一天,我突然发现也许自己一辈子都没机会“绽放”了。这样的改变花了我一两年的时间,办法就是邀请那些很会穿衣服的朋友来帮助我。一开始我也不敢相信自己还可以穿成这样,还好我相信我的朋友们。“等待10分钟”辛丽丽,女,29岁,全职妈妈我最近的方法是让导购小姐把小票开好,然后我会拿着小票离开柜台,稍微冷静一会再作决定。有的衣服会让你在试的时候感觉很棒,但生活中你根本没机会穿上它。有时候我是为自己的公主梦埋单。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可以选择不改变如果你在此问题上的唯一困扰,就是换季时扔掉一堆不满意的衣服,而你的经济情况完全可以应付,那么就让自己保持这样吧,没必要一定因此自我责备。记着,责备和批评,永远不能帮助我们改变现实。别跟明星美图较劲你看的所有媒体上的模特和明星形象,都是造型师和电脑特技的作品,犯不着用它们来羞辱自己。购物前列好清单出门前对照衣柜,想想在本季需要增添的衣服类型。提前列好清单,购买的时候记得去参考。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一个人购物之后经常后悔,就邀请朋友一起去。反之亦然——如果你总是轻信别人的意见,那就单独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