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每天陪着4岁的女儿去操场跑800米,她说一开始女儿跑不下来,800米停了7次才跑完,跑了3个月,直到最近才开始稍微好点了。我好奇的问,孩子怎么会喜欢这么枯燥的跑步呢?朋友略带自豪的说,不是我逼她的哦,是她自己一次跑不过果果,所以才下决心跑步的。果果?比她大三岁的姐姐?怎么可能跑得过,再练也不行啊!但是我奇怪的是为什么我的朋友不跟孩子说明实情,而让孩子为了超过一个人而去练习甚至自己根本无法达成的目标,我在想,如果她练了很久再去和果果一争高低还是相差很远这可怎么办呢?这种争第一的好胜心是值得赞许的吗?中国人都有“状元”情结,每年高考中考结束后,各地区的高考状元、中考状元的成才路让人应接不暇,行行出状元的观念更是将“争第一”变成了一个普适的价值观念,一旦状元得中,就是光宗耀祖、不免“春风得意马蹄疾”了,于是孩子在这样的价值观的导引下,争第一被认为是上进心的表现而被加以强化而无限放大,致使孩子不顾自身实际情况评测自己,而盲目争先,最后会迷失自己。一次听一位专家的讲座,专家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重点中学的优等生突然有一天跳楼自杀了,他的自杀令人匪夷所思,乃至引起了地区性的震荡,地区的教育局、妇联等机构立即组织心理专家对他的同班同学乃至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因为孩子是班长,社会性好,学习成绩总是第一名,家庭环境也很开放,他都自杀了,别人怎么办?事后人们在他的写字台上找到了他的临终遗言:明天的化学考试我再也不想考了!一场小小的考试缘何成了压垮这个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无外乎是他在对自我的检测中发现自己无法保证能再次考得第一名,而不能获得第一名是他在心理上无法承受的。盲目争第一摧残了一个花季少年的生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而孩子的“争第一”思想的源头都是来自于父母,是父母争强好胜思想的体现和延续。一次和一位妈妈聊天,她说很苦恼,因为她3岁的孩子总爱争第一名,吃饭要第一个吃完,跑步要比别人跑得快,如果不能得逞,一直就会哇哇哭,而且那架势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能劝住的,鉴于生活中总会有先有后,所以这样的故事在她家里经常上演,令她不胜其烦。这位妈妈是很值得表扬的,她已经意识到上孩子总爱争第一,总是将第一名作为自己成功的标杆其实并不可取。我说是不是妈妈平时要求比较高啊?她说不是啊。如她在幼儿园吃饭总是最后一个吃完,我让他倒数第二就行了,也没有让他一定要第一啊。是的,这个家长算好的,没有不切实际的提出要孩子争第一的目标,但是细细分析,倒数第二的目标还是将眼光盯住了别人,而不是在提高自己的吃饭速度上,还是将别人吃饭的速度看成是自己前进的目标,一旦成功,孩子会发现还有人比他快,一直处在这样不安全的发展状态中,这样孩子的发展靠的是一种外在动机,这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嫉妒(他比我快!)、受挫能力差(为什么他比我快?)、虚荣(我超过他了)等不良心理。有很多家长其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爱的误区》作者胡萍在书中描述了一个自己孩子的事件。孩子总爱考100分,一次没有考到,在家里郁郁寡欢,闷闷不乐,胡老师怎么做的呢?直接跑到学校去跟老师说,以后不要给孩子100分了,哪怕他全对,也要找借口扣掉几分。因为胡老师意识到100分,争第一的观念已经成了孩子的唯一追求了,甚至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了,分数本来就是检测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如果偏移了这个目标,100分其实就没有意义了。无独有偶,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给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题词——“不要考100分”。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多做练习,要多学几个星期。等他们长大以后,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坏的作用……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在大学里流传着一句话,男生必看王小波,女生必看周国平,我有点孤陋寡闻,大学期间并未涉猎,但在育儿中偶然看见了他的《宝贝,宝贝》从此成了他的粉丝,他的博客也是每篇必读】最近写了一篇博文“优秀第一,成功第二”。在他看来,优秀是一个人天赋的各种能力的最大发展,而成功是需要外在条件的,优秀不一定会带来成功,但是不优秀的成功是无意义的,因为不优秀的成功必定是靠溜须拍马才能获得,而且也不能长久。所以追求优秀实际上就是发展自己的能力,至于成功,则是优秀的副产品。由此对于孩子来说,每个人的天赋能力是不同的,不能总是拿第一来要求孩子,让孩子很好的发展自己的天赋能力,并且学会欣赏别人的成功,这才是现代人的必备素养。
上一篇:看看你学习的动机是什么?
下一篇:猪年之剪纸—红灯笼怎么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