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我出门总是爱带着相机,随时记录各种瞬间。但有一次,相机被老公出差带走了,我和鲁鲁去畅春园散步,就没带相机,结果反而成全了我。那一次,我格外轻松,心里连“照张相”的想法都没有,完全沉浸在散步本身,很是自在,还挖了一大袋野菜。 我一直就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存在着,出去玩也好,写作也好,平时的思考也好,随时都在动脑筋。这固然能产生不少作品,但也妨碍了我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本身,心里总是有负担,不能完全放松,完全享受,这也是一种缺陷。 观察会使你分裂成两个人,一个在做,一个在看,这就使得你心有挂碍,做不到极致,也看不到深处。其实,有时候写日记也有这样的副作用,记录也是一种执著,妨碍人活在当下。所以,有时候要放下观察,忘记任务,真正投入于事情本身,用整个身心去体会,这样或许得出的感悟更深。 同样的道理,在读书方法中,摘抄也不是最好的一种。许多寺院的内观课程都规定不能记录,无论用笔还是相机、录音机等,都不行,这是很有道理的。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记录”上时,就不能完全投入到对自己内心的体悟。 其实,在佛教的禅宗里,就一直重感受,轻表达,六祖慧能在《坛经》里就说到过这个问题。原话我已经忘了,但知道有这个意思,即个人的感受是无法传达的,言一出口就已经偏离。而且,一旦注意力在“言”上,就必然忘了“心”。 对此,我自己有一个尴尬的经历可以证悟。有一次去平安寺看望果平师父,我提出来可不可以和她合个影,她的表情没有变化,依然是笑眯眯的,平静地问了一句:“合影来做什么呢?”我心里“格噔”一下,是呀,合影来做什么呢?我可能是一个下意识的习惯,总想着要记录下什么。然后,这些记录下的什么又会怎样呢?我会保存在电脑里,还会发到博客上。再然后呢?我会关注有多少人点击了我的博客,暗暗得意于别人的赞叹……你看,我是一个多么俗的俗人!难怪站在果平师父身边的小师父,迅速地瞟了我一眼,那一眼让我如坐针毡。 当我想和她照相的时候,我的心已经不在她身上。 读书,当你想做笔记的时候,你的心已经离开了书。 当然,我们都是俗人,我们读书都有自己的目的,所以往往还是要做笔记的。做读书笔记,记在书上比记在本子上好。记在书上,记的时候你不会担心忘掉书上的内容,因为就在旁边,原文和感想是一体的,你就不必再劳神去复述或摘抄,而可以直接写出自己的想法,这就去掉了一层麻烦,也去掉了一层枷锁,让思维获得更多的自由。 如果是在本子上写,读后感又比摘抄好。因为摘抄往往有个下意识,就是怕日后忘记,抄的时候总是想把它记住,记忆的成分超过了领悟的成分,如此一来,你就很容易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不容易脱开原文有自己的创见。既然当时都没有深刻领悟,都还是别人的东西,将来也很难用上。 很多人摘抄的目的就是为了引用,这就更危险。一篇文章,如果里面充斥着大段大段的引用,而且都是打着双引号原封不动引过来的,这种文章通常都比较乏味,难有想象力。我比较喜欢用转述的方式引用,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个过程——将原文转化为自己的话的过程——实际上就已经是再创造了。 当然,我这种引用方式也有缺点,一是不一定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如果我的理解有偏差,转述就会有偏差,就会误导人。二是会让人觉得你不专业,不权威,不是博览群书,不能猛地一下让人肃然起敬。但这既然是我自己的一种方式,种瓜得瓜吧,我也认了。 在一个问题上重复引用很多人的相似言论,也是犯忌的,容易给人掉书袋的感觉,不仅令人轻蔑,而且令人生厌。这犯了三方面的错误,一是你不自信,好象自己的话没人会听,不得不搬出很多名人来帮腔;二是生怕人家懂不起,让一个名人说一次不够,还要把你认识的所有名人都搬出来,反反复复说,这就是对读者智力的侮辱了;第三,你抬这么多名人出来,就像一个炫富女,把LV包搬了一堆出来晒,让那些连一个LV都买不起的人怎么活? 此外,想让文章显得浅薄轻浮,你就去引用时下流行的读物。想让文章死得快,你就去引用伟人和领袖。这其中的道理,你可以自己去揣摩。 最后再说一句,原创是最令人尊敬的。
下一篇:微商如何做好售后的情感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