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832今日阅读:168今日分享:49

有关重阳节的小知识

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习俗呢?下面让我们来简要了解一下重阳节。
方法/步骤
1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2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有关重阳节的著名诗句,使得“登高”和“佩戴茱萸”这两项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被现代人广为所知。因为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一般没有划一的规定,登高山、登高塔都可以。

3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4

吃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另一大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5

赏菊也是人们所熟悉的重阳节习俗。重阳节之时,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6

重阳节的习俗还有踏秋。重阳节是一年的金秋时节,正是外出欣赏秋景风光的好时候。

7

此外,各方各地还有着一些不同的习俗。如: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是放纸鹞,纸鹞亦现在的风筝。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等等......

注意事项

图文来源于网络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