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的概念
需要、欲望与需求: 需要是个体缺乏或期望获得某种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客观需求的反映。人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其客观象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包括显在的,也可能是潜在的。需要可以被刺激、诱发、引导和抑制,但不能被创造、出让、交易或消灭。 欲望是个体对满足需要的目标事物的心理渴求状态.即个体的内在需要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因目标事物的刺激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紧张与焦虑状态。需要能否转化为具体的欲望,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个体内心存有不足之感;二是个体有求足之愿,即当个体处于既感到缺乏、又期待满足的状态时,我们便称该个体具有欲望。需要是原始的、自然的、本能的、一般的,而欲望则是有条件的、有指向的、主观的、具体的。欲望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无限性,如荀子所言“欲不可尽”、“欲求不满”;(2)差异性.不同的个体对于满足相同的需要会有不同程度的欲望;(3)反复性.欲望不是一次性满足,而是可以重复再生;(4)竞争性,同一时间内不同欲望所具有的强弱程度不同,优势性欲望往往主导着人们的动机和行为。 需求是个体有能力满足的欲望。欲望是形成个体需求的前提,但个体仅有欲望还不能形成现实的需求,还必须具备满足这种欲望的相应能力。企业既要研究人们的需要与欲望,更要关心人们的需求,因为,只有需求才具有现实意义,也才是企业盈利的商机。可见,企业不仅要关心有多少人需要其产品与服务,而且更要了解有多少人既需要且又有支付能力。
投资与融资; 投资是以获取一定的利润为目的的资本运作行为。狭义的投资概念强调。资金必须转化为资本,才会有一定的预期回报,这种传统的投资观念,把储蓄、借贷行为排除在外,仅限于人股(的买股票)或购买企业债券。而在发达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投资的概念则远远超出了这种区分方式的局限,事实上,所有以一定报偿为前提的资金投人方式都属于投资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投资者而盲,所有闲置资金的运作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性特征,就是以获取收益为前提,所不同的是收益率不同、风险大小不同、有直接与间接之分;(2)无论是直接方式还是间接方式,投人金融市场中的资金都将运用于生产或流通领域;(3)与金融客户的需求相吻合;(4)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各种不同的资金运作方式可以极为方便地相互转换,例如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出督而转化为银行存款,银行存款亦可以用于购买股票和债券;(5)广义的投资概念有利于对不同的资金运作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便于金融企业摆脱观念束缚,优化营销方案;(6)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各国纷纷放松金融管制,鼓励金融企业依法竟争,金融企业相互渗透与混业经营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尽管我国由于市场经济起步较晚,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因而还需要有一个加强管制、分业经营的发展过程,但这并不影响金融市场的总体发展趋势)。 融资通常是指资金使用者或融资中介商通过某种可信的方式和一定的回报承诺而受让资金使用权以筹集资金的行为。同样,广义的融资概念也包括传统的各种资金集中方式。投资与融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分别相对于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应者和需求者而言的。金融客户既可以是投资者,也可以是融资者,而金融企业则发挥着投融资中介服务作用。
金融产品: 产品通常是指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所提供的满足物。产品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或者是有形与无形的某种组合。金融产品是金融运作理念、金融工具以及相关金融服务的有机体,是金融企业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金融需要而提供的。金融产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既可以是某种财务安排或投资契约,也可以是某种承诺或信用保证,还可以是某种专门服务或市场运作委托代理。
机会、成本、风险、效用与满足: 金融营销既有翰于金融企业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取决于金胜客户的决策方式。机会、成本、风险、效用和满足,是与金融客户决策相关的几个重要因素。
金融交易: 货币经济的高度发达,不仅使人类的剩余产品可以运用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来表示,也使得人类的各种市场交易简便易行,更使得以货币符号表示的资金作为一种资源要素可以极其方便地投人生产与流通过程而产生增值。金融业是伴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当货币增值日益成为社会性需求时,金融业也就日益发挥着经济中枢的重要作用。
金融企业的经营同样应以客户的需要、欲望和需求为基础。人类拥有财富的欲望自古有之,而通过金融运作获取更多财富(或使财富保值)的欲望则是随着杜会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推进而日益增强的。
金融产品的两个最基本属性是收益性和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