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了“错事”怎么办? 我的小闺女,小夏天今年21个月大,她最近经常“犯错”的一件事是喜欢扔东西。 吃饭坐在餐椅上,手里拿着的小汽车玩具会突然扔到地上去。我虽然不高兴,也会轻声细语的说,不能这样扔东西。我捡起来,放在她面前的餐椅台面上,转身还没坐下,又听到玩具汽车落地的声音。反复几次之后,我的火就上来了。但还是能控制自己不发火。 上周四晚上,夏天吃一块饼干到一半,突然扔到地上,我捡起来,告诉她,这个不能扔到地上,地上脏。她接过来,顺手又扔到地上。我抓过她的手,轻轻的打了几下,说下次不能乱扔,扔了就要打。她看着我,怯生生的说,知道了。然后,接过来,顺手又把饼干扔到地上。 瞬间,我感觉很挫败,这个孩子是不是不听话?孩子妈妈说,孩子这么做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还是无法解除我的困扰。直到今天,上班路上听完 @杨樾杨樾 《大手拉小手》的这期节目:孩子做了“错事“怎么办。 节目内容,我归纳了十条核心要点: 1、孩子在特定的年龄段会做一些“错事”,但是在这个年龄段之后,那些之前的“错事”很多都不会发生了。 2、所谓的“错事”,是成年人用成年的社会规范和标准去要求孩子,这本身就不公平。 3、孩子不会因为你简单地呵斥就停止做这件事。他会变本加厉的继续“作恶”。 4、关于事情的对错,本来就是相对的。孩子做错事就是天经地义的。孩子不是错误的一方,家长也不代表正确。 5、你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不能是威胁和恐吓。比如“你再这样做,我就不带你出去玩了”、“你这样做,以后这辈子就完了”、“你这样做,妈妈爸爸就不喜欢你了”。这种威胁、恐吓,我们作为成人不能接受,孩子也同样。否定的评价和负面的指责,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心理伤害和叛逆。 6、我们需要做的是,花5分钟时间,耐心的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危害性。这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当然,孩子还会继续“犯错”。因为,理性本来就是后天养成的。讲了道理,孩子就能去做,那就不是孩子了。更何况,成年人真的就能从善如流吗? 7、如果孩子继续犯错,容忍他们。因为对于孩子,尊重和承认他们的天性,比把他们塑造成一个理性成熟的人更有意义。孩子真正做一个孩子的时间其实很少。 8、退一万步讲,与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在地上打滚等行为比较起来,不间断的否定带给孩子的挫败感,丧失童趣、丧失自信,丧失天性,哪一个更重要呢? 9、孩子不听话,出门就会丢人,这是没有自信家长的典型想法。只有自信的家长,才能教育出自信的孩子。孩子不是生给别人评头论足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自己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快乐重要? 10、教育是持续的,不是一劳永逸的。教育很重要,但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要允许、宽容孩子做“错事” 其实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反思自我成长的历程。养育孩子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再度觉醒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重新审视自己的良好机会。孩子就是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小夏天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把装满玩具的箱子举过头顶,然后翻转,把所有玩具倒得满地都是,她就很开心。按照成年人的标准,这应该是不对的。我也会有些不耐烦,但还是会和她一起把玩具都捡起来,放回去。夏天总是习惯性的耍赖,说我拿不动。我会说,爸爸帮你一起拿好不好,这是你的事,我只是帮助你。坚持几次之后,现在夏天会有收拾玩具的意识和习惯了。但是,把玩具“哗啦”一下,倒的满地满身都是,还是会发生。 按照今天节目中 @杨樾杨樾 提供的思路。可以换一个思考逻辑: 1、这件事情有害吗? 2、既然我愿意花五六百元去买这些玩具哄她开心,又为什么不愿意帮她收拾玩具呢? 3、既然她喜欢玩具排山倒海、争先恐后的奔向地面的感觉,我为什么不能跟她一起享受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体验呢? 4、既然她做完这件事,笑得五官都扭曲在一起,我为什么不能跟她一起笑,而是板着一张脸,教训她:你——错——了! 5、既然我每天只有2个小时的时间陪她玩耍,为什么我不能尽量让她开心呢? 6、既然我小时候也喜欢室外裸着上身穿个小裤衩,为什么现在我不这样做呢? 7、如果我呵斥她是为了用成人社会规范来要求她,为什么一个2岁大的孩子要过早经受这种规训和压制呢? 8、如果我只为了怕在别人面前丢脸,那我是不是把自己的不自信、懦弱、没有勇气也传递给了孩子呢? 9、如果我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活,我是不是还有继续活着的意义? 10、如果我不在她2岁的时候阻止她,她会在30岁的时候因为乱扔东西,导致严重的人生变故吗? 答案不言自明。 让孩子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修炼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共勉。今日头条 @奶爸日记